【智障吶喊三】智障老齡化 八旬父嘆餘生難睹兒獲配津院

撰文:何寶儀 王丹麟
出版:更新:

「康橋之家」性侵案令全城震怒,大眾目光短暫停駐智障人士身上,但對於智障人士的家長而言,卻一直心繫這班心智永不長大、猶如「彼得潘(Peter Pan)」的子女身上。
不過,這群現實版的「彼得潘」日漸老齡化,身體機能較常人更早衰退,父母無法一生相伴,畢生心願子女能夠食得好、住得好,惟地區支援又不足,私營質素參差,輪候津助院舍動輒逾10年。
育有智障兒子的八旬老翁傅伯不禁慨嘆:「等唔到(津助院舍)啦!有咩辦法?我走咗,咪留佢喺度(私營院舍),我哋都照顧咗佢40年。」

80歲的傅伯與妻子每月兩次到私院探望兒子,希望他早日入住津院。

報告:滿40歲智障者謢理需求增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本港2014年約有71,000至101,000名智障人士,對比2001年時增加一成,年齡中位數由2001年的35歲,上升至2014年的41歲,而40歲以上智障人士數目增近一倍,達至4,200人。政府康復諮詢委員會今年6月發布「智障人士老齡化趨勢研究報告」,顯示自40歲起,智障人士護理需求明顯增加。

雙親病患纏身

46歲的漢聲屬中度智障,失神地坐在輪椅上,長期缺乏運動讓他看來骨瘦如柴,身體比父母更虛弱。80歲的傅伯年前腿部骨折,雙腳乏力;64歲妻子則為三高長期病患者,經常頭暈;漢聲是他倆最後的牽掛。訪問前兩星期,漢聲因心臟病被送進深切治療部。

漢聲年幼時因為出疹,連日高燒不退,影響了智力,多年來由母親全職照顧,隨着年歲增長,漢聲抽搐次數愈加頻密,由每星期一次,增至每日數次。

外表嚴肅的傅伯提起漢聲,即內疚得頻頻嘆氣,兩老窮盡大半生照顧兒子,現在已有心無力,「以前會怪責自己,但依家覺得照顧佢40年,已經盡咗力啦!」

住私院後性情轉變

6年前,漢聲的右腦忽然中風,後來雙腳不良於行,左手不能活動。兩老無力照顧,忍痛將他送入私營院舍。記者問他們何以捨得,原本注視着兒子的傅伯即移開視線,「有咩辦法?喺屋企有邊個可以照顧到佢?兄弟姊妹全部都要返工,我哋兩個又無能力。」自入住私院後,漢聲即變得「吽吽哣哣」。

以前會怪責自己,但依家覺得照顧佢40年,已經盡咗力啦! 
80歲的傅伯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港府對智障人士支援嚴重不足。(資料圖片)

宿位僧多粥少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輪候冊資料顯示,輪候中度智障資助宿舍的人數,由2012/13年度的1,533人,急升至本年度的1,961人,總共增加了428人,而同期的宿位只增加了113個,最快獲編配服務者的等候時間為8至13年。

漢聲兩年前開始輪候津助宿舍,傅伯預計還要等上8至10年,他慨嘆未必可以等到這一天,只好聽天由命。兩人現時每月探望兒子兩次,傅伯曾想過周末帶兒子回家,卻被其他子女阻止,擔心兩老難以應付,惟私院屢次傳出涉性侵、虐待等醜聞,他道出智障人士家長的無奈,「如果係自己個仔畀人咁對待,都唔好過,但都無辦法。」

議員籲增社署個案經理實權

曾與嚴重智障女兒在美國生活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港府支援智障人士配套不足,「美國有個案經理跟進智障人士情況,會跟成世。」經理可為個案靈活調配適當資源,例如安排物理治療師上門提供服務等;相反社署個案經理,並無動用跨界別資源權力,張認為應提升經理實權及設立完整個案管理,為智障人士安排最合適支援服務。

嚴重智障人士家長聯會主席李芝融指出,政府除應考慮建小型家舍外,同時需為智障人士設護理中心,讓出現老化現象的智障人士及早接受護理服務。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