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低薪青年・下】職場新鮮人「沙紙情意結」 與現實或有落差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在今天高度全球化和以科技作主導的經濟下,十二年教育已不足以讓美國勞動力保持競爭力,以及賺到相當於一名中產人士的收入。」這是拜登團隊競選政綱的教育政策內容。這句話的背後,即暗示大學教育日後應該是每位美國人基本具備的就業條件。很多人以為,一張大學學位「沙紙」將確保投入職場後有穩定收入,過上相對優渥的生活。然而,全球高等教育產業化,學位數目膨脹,導致「沙紙」大貶值。出來工作,一張「沙紙」可能只是最低要求。
此為【美國低薪青年】系列報道第三篇。

【美國低薪青年・上】疫下就業市場衰靡 低薪死結難解

【美國低薪青年・中】賺得少欠得多:拜登政府需紓青年負債之困

在美國,疫情使得各大院校課程幾乎全部移師到網上授課,目的是為了避免學生有任何非必要的社交接觸。然而,愈來愈多調查顯示,學生們普遍還是想盡快重返校園,與師生面對面上課。 美國新聞網站Axios在7月進行的定期調查報告指出,76%受訪學生表示如果可以選擇,希望能在秋季重返校園;66%受訪學生表示願意親身到課室接受面對面授課。 Axios接着在8月進行的調查亦顯示,因為各大院校基本已確定秋季課程將以網上形式授課,故22%受訪學生表示會在這個學期休學。

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遲遲未出現緩解跡象,全國大多數院校被迫關閉,來訪的學生也要保持適當社交距離。(Getty Images)

讀大學在乎實地交流

疫情對大學教育的影響,不僅是教學模式的改變,更揭露了大學的真實角色:不只是傳承學問和學術交流的場所,學生在大學校園的親身經歷,才是其他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精要,也是學生和家長最為重視的「大學價值」。

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作者Ian Bogost撰文指,大學教育給了美國孩子應該怎樣成長的幻想:通過競爭進入精英場所,在安全地帶中放任及發掘自我,從中成為真正的成年人。「讀大學的過程─而不單只是結果,即那張『沙紙』─為學子們提供機會、友情,甚至婚姻。狂歡派對、酒精、性愛、夜店、兄弟會(fraternity),這些好像是每個美國人與生俱來的的形式洗禮。」Bogost寫道。

疫情揭露了大學的真實角色其實不只是傳承學問和學術交流的場所。(Getty Images)

疫情期間,很多家長得悉學校在接下來將全面網上授課後,向相關院校提告,要求取回已繳付的學費。因為他們覺得,不值得為子女給出數萬美元去修讀一個全盤移師網絡的大學課程。全美超過一百間公私營院校,包括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等著名學府,都曾被家長入稟要求退回學費。

這間接反映出,大學授予學生的價值,除了是傳遞專業知識外,更是給予大學生一個聚首空間,斬獲難得的課餘見聞、生活方式與人際網絡,最後轉化成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的「本錢」─這些技能或許比前者更為珍貴。甚至可以說,在當今大學產業化及學位膨脹的社會中,大學「沙紙」並不能代表些什麼。僱主重視的,是個人處理人際關係、團隊協作、遵守期限之類的「軟技能」。

南卡羅萊納州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參加萬聖節狂歡派對。(Getty Images)

薪酬不一定與學歷掛鈎

10月,一位名為David Williams的Twitter用戶發了一條推文,在網絡廣為流傳。內容是他在網上發現的一則招聘廣告,相關職位傾向應聘者擁有碩士學位,但僱主給出的薪金只有時薪15.29美元(約118.6港元)。按每天八小時計,五天工作,每周薪金為611.6美元(約4,742港元)。雖然帖文沒透露職位的工種及地點,但這數目比2019年第二季度全美每周收入中位數低約33%。我們可以抽取一些州份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來作簡單比較。加州法定最低工資為時薪13美元;華盛頓州為13.5美元;康涅狄格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緬因州等為12美元。換言之,這一職位的薪金比上述州份的最低時薪僅高出2至3美元。

這條推文在Twitter上獲得頗大迴響,超過24.8萬人讚好、3.2萬人轉推。不少人直言自己的職場待遇也類似,大量網民為之慨嘆,擁有高學歷的年輕畢業生薪金低、加幅少、晉升階梯又不明朗……也有網民自嘲:「跟我做沃爾瑪(Walmart)超巿收銀員的人工差不多。」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現今薪酬水平不一定與學歷掛鈎,「沙紙」可能只是基本盤,僱主重視的更可能是僱員的工作經驗或實戰能力。舉例來說,資訊科技行業這目前較高薪的產業,像軟件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系統架構及解難人員等,僱主寧願出高人工聘請具經驗的技術專才負責程式解難和開發工作,這可能跟你有沒有擁有碩士、博士銜頭沒有多大關係。在這類行業當中,個人與同行競爭的經驗、解難能力,比其學術研究水平及畢業論文質量更為重要。作為僱主,大概也不一定願意付出同樣或更高的價錢,去聘請一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碩士畢業生。

近年高等教育產業化與學位貶值,造成大眾對「學歷要求」與「工作能力」兩者關係的認知誤差(Getty Images)

高學歷恐變成「缺乏工作經歷」、「零歷練」的反向標籤,這也是近年高等教育產業化與學位貶值造成大眾對「學歷要求」與「工作能力」兩者關係的認知誤差。但的確無人能夠否認,大學期間獲取的諸如處理人際關係、團隊協作、遵守期限等個人軟技能─這跟「沙紙」上寫的如此那般,確實沒有太密切關係。

尤其今年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異象,失業潮、倒閉潮接踵而至,就業環境的情況充滿不明朗因素。對於這一年剛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如何調整自身的期望管理及心理質素,把握現下提早規劃職業生涯導向,也許才是在充滿變數的時代下自處的辦法。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16日)《疫下就業市場愈趨衰靡 如何解開美國「低薪青年」的死結》。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