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一次全民公投 讓人民當家作主還是在玩俄羅斯輪盤?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公投」可說是2016年的關鍵字。
由今年初新西蘭更改國旗、哥倫比亞和平協議、英國脫歐、泰國修憲、匈亞利及最新的意大利修憲,全都以公投的方式讓人民自己決定。這種直接民主,看起來可以讓人民繞過代議政制直接參與政治,不是很好嗎?

公投往往將複雜的政治決定,簡化至「贊成」和「反對」兩種意見。面對這些複雜的議題,選民沒法獲得足夠的資料作決定,於是很容易會受到具喧染力的政治宣言及媒體的報道左右投票決定。這也解釋了為何「若你不知道,就投反對」(if you don’t know, vote no)成為了全民公投經常出現的宣傳口號。

發動今次公投的總理倫齊,一早與太太到票站投票。(路透社)

  公投投什麼 選民通常不清楚

今年6月,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束後的幾小時,英國人在Google搜尋得最多的問題,竟然是「什麼是歐盟?」,反映出很多人即使投票,也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在投些什麼。國家將一些過於複雜及重要的事項交予選民決定,讓公投有很大風險。

今次意大利的修憲公投也差不多。據民調顯示,10個意大利人之中,有9個不太清楚為何要有公投修憲,遑論是修改什麼憲法。意大利公司ProntoPro更覤準今次公投,將之化為商機,只要意國選民願意付出每小時145歐元的費用,憲法專家就會為他們上一課憲法堂,讓他們了解是次公投對國家前途的影響。

  與支持度掛勾 公投易失焦

培養公民素質很重要,但也需要投資很長的時間作教育。專門研究公投的學者、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Lawrence LeDuc在去年發表的論文中表示,政黨的受歡迎程度在大部分時候決定了公投能否通過。以今次意大利公投為例,修憲本為了改革臃腫的國會體制,令到議案更快獲得通過免得政策停滯不前,但現在卻被綑綁成對總理倫齊信任度的投票,公投原意失焦。

即使如此,政客卻對這種風險極高的公投活動躍躍欲試,只因他們認為自己會站在勝利的一方,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常聽見有政府要「發動全民公投」,在西方國家,公投的次數由1970年代的每年3次急升至今年的10次。

在這些民主國家當中,公投就是繞過了一群由民眾選出的代議士,由選民直接投票決定支持或否決一些議案。公投讓那些一直嚷着被社會邊緣化的社群,能感到自己終可參與在政治之中,有份為自己關心的議題發聲。

在西方國家,公投的次數由1970年代的每年3次急升至今年的10次。圖為一名男子手持對公投內容說不的標語。(路透社)

  政治敘述改變 政黨難處理

政治敘述由左右之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慢慢轉化為世界主義與民粹主義之分。但一直以左右分野為主的各個政黨,卻未能處理這種新式的政治敘述。公投會被扭曲和投射為民粹主義對抗以精英為主的世界主義,導致投票結果出人意表。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及政客近年愈來愈喜歡以公投解決問題,意味着透過現代民主過程能作出好決定的假設愈來愈值得懷疑。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著有《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 Rogoff》在英國選民投票脫離歐盟後就批評「這不是民主;這是共和黨的俄羅斯輪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