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30多年的感情,我對香港電台的五個願望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RTHK 是個老字號、靚招牌,每天生産多元、優質的節目。在多次的民調中,市民都認為港台是最可信的傳媒,這成功得來不易。但是,隨着環境的變遷,港台必須抓緊時代的呼吸,一起動身去適應無時無刻的變化。
李偉民
港台門口有一塊大石頭,它代表着天荒地老。我想利用今次的機會,表述我對 RTHK 的五個願望。(港台網頁)

和廣播道結緣,遠在七十年代尾,廣播道當時叫「五台山」:無線電視(TVB)、麗的電視(後來的亞洲電視)、佳藝電視(倒閉了)、香港電台(RTHK)、商業電台。

對港台的一些回憶

我讀大學預科班時,TVB 的編劇訓練班招收了我。白天在九龍塘牛津道唸中學;黃昏,為了省錢,從學校的牛津道走路往「老虎岩」(那時候樂富叫老虎岩)上編劇班,我是全班同學年紀最小的一個。往廣播道的路,都種滿了樹,孤單的晚上,大樹和我的身影,相伴貼在地上。今日,地上的影子消失——都打印到我的腦海裏。

由於在 TVB 工作的關係,RTHK 的唐東萊找我,為他們的年輕人節目編劇。後來,TVB 編劇班學長盧世昌介紹我去 RTHK 做點 freelance,最難忘記是為他們做了 12 輯「老人法律節目」。我和查小欣合寫的全港第一本法律小說《被告香豌豆》,被葉世雄台長改編為廣播劇,當時的播音演員有鄭嘉穎、葉玉卿、羅冠蘭、鄭子誠。噢,回頭一看,已是 1995 年的事情,真不敢相信。

2010 年,政府委任我加入首屆的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當時,部分港台員工斥責我們是「太上皇」,他們為我們安排了一個「迎新」聚會,當委員到場後,才發覺這是一個「查問」大會,我們要一個個站出來接受員工的質詢。

時光如細水,轉眼間已 6 年了,委任年期屆滿,我們成員要離開港台,但港台對於我,不只是 6 年的委任關係,而是 30 多年的感情。哈哈,這 30 年,最懷念是港台的老 canteen。我們那輩最年輕的同事馮偉棠,也在今個月離開港台,解甲歸田,我們能不認老?

港台門口有一塊大石頭,它代表着天荒地老。故此,我祝願港台作為傳媒的老大哥(看,TVB 也走下坡了!),百世流芳,也利用今次的機會,表述我對 RTHK 的五個願望。

觀衆期待港台再不是一個「內容提供商」,而是一個「互動資流站」。(資料圖片)

對港台的五個願望

  一團和氣:港台有些同事相信「陰謀論」,覺得政府或高層總是敵視眈眈。故此,他們經常有負面想法和對抗的動作,不過如果缺乏互信,一個機構是很難齊心合力發展下去的。

  搬廠成功:如果港台搬離廣播道,只餘下商台留守,廣播道自然變得寂寞。但是,我們要向前走。有位外國朋友參觀港台時,看到 50 年前的裝修和設備,開玩笑說:「這裏充滿歷史感!」港台搬去將軍澳一事,拖拖拉拉都接近十年,希望立法會快些批出撥款,讓同事的工作環境得以改善。

  趕上新媒體:坦白說,電台以至電視都在走向「老古董」的道路中,大眾已湧去新媒體,誰不是用手機看新聞、上互聯網「煲劇」。港台的廣播(Broadcast)功能正漸漸衰退,十年前以為擴大至數碼廣播、Web、App,便可以「分播」(Narrow Cast);誰不知在最近數年,廣播已經發展為「微播」(Micro Cast)。

觀衆期待港台再不是一個「內容提供商」(Contents Provider),而是一個「互動資訊站」(Interactive Infotainment Station) 。在今天點擊率(Click Rate)已經過時,我們談的是「互動率」(Engagement Rate):直播、短片、長片、圖片、文字、聲音、和觀衆直接交流、集體即時互動大運作。這才是新廣播時代,這才是港台將來能夠維持傳媒老大哥的科技標竿。但是,上述所列舉的科技,可能在三年後又會過氣。故此,港台必須有意識地朝「新媒體」方向急起直追,天天保持優勢。

  架構現代化:如要追上「新媒體」年代,港台內部的架構也要重組。目前港台是傳統方式,分開各主要部門,下面是「三角形」的管理。但是作為現代媒體,這架構是昂貴、緩慢,而且會落伍的,更容易「分工多、合作少」。在人力資源上,跨部門、跨崗位的複合合作,是傳媒機構的大勢所趨。

  貢獻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未來香港新經濟的死活,特别是給年輕人的新希望,在乎兩樣事情:創新經濟(集中在科技上)和創意經濟(集中在文化上),這也是世界的發展方向。港台的節目應該在「既輔助,又監督」的方法下,多些節目外判給年青創意人才製作,讓更多創意人才得到機會,從學習發揮到熟練。港台的「社區廣播計劃」便是一個好例子,社區不同的人士可以在港台的協助下,製作播放自己的節目,這方向值得發揚光大。

港台員工經常有負面想法和對抗的動作,不過如果缺乏互信,一個機構是很難齊心合力發展下去的。(吳鍾坤攝)

RTHK 是個老字號、靚招牌,每天生産多元、優質的節目。在多次的民調中,市民都認為港台是最可信的傳媒,這成功得來不易。但是,隨着環境的變遷,港台必須抓緊時代的呼吸,一起動身去適應無時無刻的變化。

傳媒今天的成敗,在乎能夠帶領四種力量:政治、經濟、文化、創意創新。要帶領便要與時並進,正如 Rootlessroot 舞團形容天上的白雲:「變化、消失、流動和出現」。

嗯,港台所面對的問題,何嘗不是今天香港也面對的問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