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反對派應派兩人參與特首選舉搞局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泛反對派投票策略相異,可以再爭拗,並不代表提名策略不能統一。過去兩屆,泛反對派亦有派出梁家傑和何俊仁出選,參與辯論以圖突出小圈子選舉的不堪,但成效不彰。可是,今次的選舉,泛反對派仍要派人參選,更要派兩人參選。
張秀賢
泛反對派如何利用這些選委席位,成為當下最需要思考的事情。(李澤彤攝)

10月的時候,我便曾寫過整個泛反對派(即非建制派,用反對派的名號是因為這些人全都是反對梁振英管治,我認為應該將民主、自決、本土三大勢力正名為「泛反對派」)只要花多點心機,派多點人出選,就可以取得 300 席以上。

北京不會讓泛反對派成關鍵少數

星期日的選舉,泛反對派取得 327 席,連同其他界別友好,相信最終數字應迫近 340 席。這數字,正正是符合當時的預測。特首選舉前的選委會目標,最終超額完成。泛反對派如何利用這些選委席位,成為當下最需要思考的事情。

有人會覺得,泛反對派在今次選舉應把握四分之一的選舉委員會席位,不應提名和派出任何候選人,否則就不能善用這些席位所帶來的議價能力。

聽到這裏,我感到有點詫異,為何這些人總是一廂情願地覺得,泛反對派擁有 300 席,就等於可以左右到大局?沒錯,上次選舉唐英年所取得的 285 票,加上今次的泛反對派總席位,加起來就有超過 600 席,以此計算泛反對派確實有相當的議價能力。可是,北京真的會讓將來的特首,在取得泛反對派的關鍵支持下才能當選?

工商界立場和利益與傳統社團較為接近,是整個特首選戰的關鍵少數。(資料圖片)

工商界成關鍵 反對派應派兩人參選

傳統的建制派,在今次選舉取得 400 多席,包括傳統的社團、民建聯和工聯會等等組織,這些票本身就是北京可高度掌控的票數。可是,就沒有再多了。因為這樣,才出現一種「造王」的說法,指工商界可與泛民聯合,迫使北京認可兩邊都接受的人選。可是,梁啟智文章已經說明,工商界立場和利益與傳統社團較為接近,因此,工商界相比泛反對派,更像是整個特首選戰的關鍵少數。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言,泛反對派在選後將會陷入兩難局面。較溫和一翼就會認為,應該要跟建制候選人進行政治談判和交換,並不應放棄投票予建制派候選人的想法;較激進一翼就會覺得,8.31 決定是退無可退的底線,而任何建制派候選人也曾支持 8.31 決定,因此不應投票予建制派候選人,甚至應該投白票。

不過在投票之前,選委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提名。而泛反對派投票策略相異,可以再爭拗,並不代表提名策略不能統一。過去兩屆,泛反對派亦有派出梁家傑和何俊仁出選,參與辯論以圖突出小圈子選舉的不堪,但成效不彰。可是,今次的選舉,泛反對派仍要派人參選,更要派兩人參選,原因有三:

泛反對派可用盡論壇時間質詢其他候選人的立場和未來管治方針。(何宛兒攝)

一、採用「超區」策略 論壇圍攻某候選人

記得「超區」選舉之時,不少人跟我也很不滿反對派派出六張名單參選,分薄票源,但最終有驚無險,三人順利當選。這樣的過程,令我想起選舉的媒體公平原則,其實可以用作反對派的工具,用盡論壇時間質詢其他候選人的立場和未來管治方針。以往泛反對派選委不足 300 票,怎樣都無法達到這效果。

可是今次既然泛反對派有最少 300 票,就可以派出兩人參選,而論壇時間也因此多一倍,假如兩人分工合作,則可以用到更多時間進行質詢。選舉論壇本身已是選民認識候選人風格和辯辭的主要途經,只要好好運用論壇機會和辯論策略,就可以透過圍攻對手,而將某些泛反對派更不喜的候選人民望推低,最終令其當選機會減低。

二、推動更進步的公民提名

現時有 300 名選委,泛反對派就有足夠的機會,將公民提名變成現實,只要有民間人士取得 3 萬至 5 萬名民間提名人,150 名泛反對派的選委就應推薦這些人選,參加特首選舉。記得兩年前,反對派與學界就在各政改方案中提到公民提名,並獲 70 萬人在和平佔中的電子投票。因此,泛反對派應該毋忘初衷,用盡一切辦法重新將公民提名放進政治議程之上,並推動更進步的政改方案。

假若泛反對派選委在特首選舉可以實踐民間公民提名,則可以推進新一波的政治運動。假如這些獲提名者最終成功參選,而民望比建制派候選人還要高,最終就可以形成現實民意和選委會投票取向的落差,令整個小圈子選舉的認受性推向新低。屆時,支持重啟政改和落實真普選的民意就會變得更強,更有利新一波的民主運動重新啟動。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提出新的政治主張,而暫時脫離之前所說的兩難局面。

泛反對派在談論如何投票前,不如先作出一個共識——如何利用這些選委的提名票,透過推動新的政治議題,來激活整個低沉的政治運動浪潮。(江智騫攝)

三、泛反對派的政治價值在於「搞局」

正所謂「能戰才能和」,泛反對派之所以可以挑動局勢,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動用不同力量,在不同的平台「搞局」,挑動民意和現實政治的困局,令建制一方需要議和。這種改變,小則是地區政策,大則是政府政策。候選人要跟某一些政治陣營談判,都要看這些陣營所擁有的選委票數,以及所造成的現實政治影響力。泛反對派一直都是建基於現實的民意支持和政治操作,假如今次無甚作為,只顧自身的選委票而作出較少的政治操作,無法彰顯其政治價值之餘,政治形勢也會被建制一方牽制住。

我認為民間公民提名是較為可取的方案,一來為新的政治議程,可以重新推動新一波政治運動,二來則可以提振整個泛反對派的士氣。我最想看到的,是政治素人可以參與整個特首選舉。現時世界各地都有剛踏進政治圈的素人參選,而最終獲得非常好的選舉成績。而在精英和政商主導之下,沒甚政治經驗的素人根本沒法取得足夠的提名票,參選成特首選舉候選人。大家試想想,假如這位素人是一位出身基層的街坊,用盡其生活經驗和草根語言,在選舉論壇上向其他候選人提出基層民生和政治議題,可能會令公務員、政客出身的候選人應對甚差,產生意想不到的政治效果。單計這一點,泛反對派就應該全力推動民間公民提名,在政治運動上動真格、玩真火。

泛反對派在談論如何投票前,不如先作出一個共識——如何利用這些選委的提名票,透過推動新的政治議題,來激活整個低沉的政治運動浪潮。

關於選委如何投票的策略討論,下一步再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