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出路 ‧ 一|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

撰文:黃舜煬 劉彥汶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會議早前審議「建立香港特色民主選舉制度」草案期間,香港法院正在審理47名因去年參加「35+初選」而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名的泛民人士。停滯不前的政改進程突然迎來重大變化,但昔日力爭普選的一眾政客,可能再也沒法實踐從政理念。民主黨徘徊在棄選立法會的念想中,公民黨也面對「退黨潮」和解散壓力,一些仍然有志服務市民的政治素人則在地區工作中掙扎,務求留守至最後一秒。反修例風波過後,中央先是制訂《港區國安法》,再重塑「愛國者治港」從政規則,屢受挫敗的民主派究竟何去何從?
【泛民出路系列四之一】

民主黨:參政組織或壓力團體?

如果說民主黨「愛國愛港」,相信以前沒有什麼人會質疑,但經歷反修例風波,有人認為他們曾經放棄「大中華」及「和理非」原則,被激進勢力牽着鼻子走,甚至與他們並肩抗爭,參加企圖打算透過否決《財政預算案》引發憲政危機以威脅特區政府回應「五大訴求」的「35+初選」,結果,不但主動放棄議席,而且可能背負「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

反修例熱潮退卻,中央政府出手釐定「愛國者治港」從政原則,並明言「不搞清一色」,又鼓勵曾經秉承「愛國愛港」的傳統人士與反中亂港份子劃清界線,積極參與香港治理。種種迹象顯示,中央正向溫和泛民伸出「橄欖枝」,第一大黨民主黨不可謂不尷尬。

「我的眼中,民主黨一定要改革。」作為香港第一大泛民政黨的「新生代」副主席,梁翊婷在今年1月初接受訪問時,稱未來民主黨會「推行改革」做好網上宣傳、推動政黨年輕化,在政治論述上重回已故「黨鞭」司徒華的路線,直言未來環境再差,只餘下「一個叔叔,一個姨姨」,都應派人參選立法會選舉。其時,新一屆全國「兩會」還未開幕,政圈只是傳出大規模DQ區議員的風聲,對於未來的立法會選舉,梁翊婷仍然抱有希望,強調絕不主動放棄。

包括現任副主席林卓廷在內的多名民主黨中堅份子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張浩維攝)

「生死存亡」之際 「舊人」突然缺席

怎料先前的平靜,只是暴風雨前的序章。近日,47名曾經企圖打算透過否決《財政預算案》引發憲政危機以威脅特區政府回應「五大訴求」而舉行「35+初選」的泛民人士,突然被警方控告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其中不乏民主黨在立法會的中流砥柱——現任副主席林卓廷、前主席胡志偉、前副主席尹兆堅、前中委黃碧雲。「舊人」突然缺席,在此堪稱「生死存亡」之際,去或留、堅持或改變、民粹或民生,統統都壓在一眾「新人」肩上。

言猶在耳的參選取態變得猶豫,1月初的堅持又一再變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清楚」、「未討論」、「唔敢答」。對於未來政黨的從政路線,是留在區議會服務街坊,還是積極備戰立法會選舉,抑或「轉換跑道」參選選委會、進入政府體制,再次接受《香港01》專訪的民主黨副主席梁翊婷表示,「發生那麼多事,還未討論到這些議題。」她所言的「事」,可以理解為近日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民主黨人,為此她要在法庭奔波、安撫黨友家屬,幫助他們處理大小事務,無暇討論政黨未來也是能夠理解的。而中央先後確立「愛國者治港」制度、修改香港選舉制度辦法,亦是她沒有預料的另一件「事」。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2月22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主辦的研討會上,為「愛國者治港」定調,並提出了三點主要的愛國者原則:真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全力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期間,他又具體列出一系列標準,包括不從事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的活動,不利用各種手段歇斯底里地攻擊中央政府、不公開宣揚「港獨」主張、不在國際上「唱衰」國家和香港、不乞求外國對華對港制裁施壓的人、不觸犯《港區國安法》。

夏寶龍較早前為「愛國者治港」原則定調。(資料圖片)

但對梁翊婷而言,上述的表述都顯得陌生而不熟悉。在訪問中,她反問記者「何謂愛國者?是否在現在的定義下,建制派、民建聯、工聯會才是愛國者?這是政府、中央政府需要解釋的事?」事實上,相關定義和解釋早在2月底不斷被各傳媒所報道。

不過,誰是愛國者?誰能夠參選?梁翊婷對此有很多疑問和質疑:「中央是否要令整個立法會議會變成『橡皮圖章』?是否無人回應香港人的問題,也不想有不同的聲音在議會和其他地方出現?這又是否中央政府最想要的局面?」

儘管,中央多次重申新的選舉制度並不是要「搞清一色」:立法會擴大至90席,新增由選委產生的界別,且可能佔較大比例,但直選方式仍會繼續保留,席位也有可能維持不變。夏寶龍亦稱只要參選人與「反中亂港份子劃清界線」、秉承愛國愛港,即使對內地存有成見和偏見,都可被納入選舉、管治的範疇,而議會仍有直選議員,絕非要抹殺民意。

但是,這些訊息似乎未能準確傳達到泛民當中,結果變成了「雞同鴨講」。

「愛國者治港」是要抹殺民意、未來議會都是「橡皮圖章」——梁翊婷的不滿、不解,既可反映出「新一代」民主黨人拋棄重視國家事務、與內地保持互動,積極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民主政治的「大中華」路線;亦反映出民主黨的掙扎:一方面被質疑參選議會便淪為政治花瓶,另一方面不甘於放棄僅有的參政空間,於是就在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前徘徊。

梁翊婷的不滿反映出民主黨當下的掙扎。(羅君豪攝)

若「退守」區議會 還算「政黨」嗎?

當外界以為民主黨內部仍在為政黨出路而爭持不下,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在同日(3月23日)接受《信報》訪問即指出民主黨短期棄選立法會的問題不大,黨內仍有區議員,最壞情況是成為「壓力團體」。無可否認,以「地區工作」起家的民主黨,能夠回到基層服務市民,當然是好事。但這套「專注發展地區事務」的論述背後,似乎在說政黨的「政治底線」比「實際參政」來得重要;同時令人質疑,放棄議政空間的「民主黨」還是「政黨」嗎?那跟地區關注組、社區組織又有何分別?

所謂的「政黨」,是指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一般以執政為目標,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持有特定的政治目標、政策主張和意識形態。英美保守主義奠基者、已故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認為,「政黨就是大家基於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則,並通過共同奮鬥來促進國家利益而團結起來的人民團體。」

不過,在「一國兩制」之下,面對以行政主導的行政機關和實行多黨制的立法會,政黨根本無法執政,最多只能夠進入問責架構或與政府組成管治同盟,就像人所皆知的「保皇派」。而在這種「特殊」的政治制度下,香港的議政組織必須進入立法核心,藉行使立法權和監督權,根據它所持有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理想,倡議相應的政策主張,或支持、反對政府的法案。

已退黨的民主黨前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接受《香港01》訪問,談及香港政黨的產生環境。他指大多數香港政黨在1991年港英政府開放立法局直選前後才正式政黨化。此前,香港只有論政組識,只能參與區議會選舉,遠離立法核心,「換言之,如果立法機關沒有開放地區直選,各種論政組織都不能轉型為政黨。」

而在這基礎上,如果早已轉化成「政黨」的民主黨放棄僅有的「議政空間」,「退守」區議會,那還能存在「為着特定原則而共同奮鬥」的政治空間嗎?張炳良認為,「如果從政黨的發展而言,沒有理由這樣『倒退』。要不『不玩』政治,不然『無理由』要將自己局限在區議會,不進入立法機關。」

張炳良認為民主黨「沒理由」將自己局限在區議會。梁翊婷的不滿反映出民主黨當下的掙扎。(高仲明攝)

他續稱,泛民主派在八十年代初的確只「局限」於區議會,但當時的立法局是由政府委任組成,對比之下,直選產生的區議員有相當高的民意代表性,「今時今日,如果民主黨不參與立法會地區直選,空出來的議席由其他泛民和建制派等民意代表取代,那未來有什麼民生議題,市民都會尋找相應的立法會議員提出訴求。」久而久之,若民主黨在「短期」棄選,這些僅有的政治空間會被其他黨派佔據;長遠而言,很難避免被取代的命運,特別當坊間盛傳「資格審查」同樣適用於區議員,如果民主黨依然高舉「政治至上」,忘記了選舉是為人民服務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民主以外還有民生,那看清「真相」的市民還會支持他們嗎?

藉籌辦「國情課」 填補「知識真空」

的而且確,或礙於政治形勢,反修例風波期間,民主黨少不免被民粹帶着走,與激進民粹並肩走上街頭,即使沒有行使暴力,亦已接受「暴力」。作為擁有最多支持者的老牌政黨,應如何痛定思痛,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

張炳良指出,民主黨創黨時已設有國事委員會,掌握國家發展事務,並就國家發展問題表態,與內地不同人士保持互動,亦因而造就了2010年的政改方案。但創黨二十六年後,用以掌握國情的「國事及論述小組」,已遭到後人「荒廢」;而自政改以後,中央和民主黨失去互信,從此「漸行漸遠」,由最初的「不接觸」演變為如今的「不理解」。梁翊婷坦言,「新一代」民主黨人缺乏相關訓練、未識中央論述,而觀乎黨內的資深黨員,可能也只有張文光能看懂中央文件,「多個黨員可能都看不懂。」

未來藉着重設「內地及政制事務專責委員會」填補中央論述的「知識真空」,負責籌組工作的梁翊婷指,委員會將邀請學者、記者授課,教導閱讀中央文件的方法,和內地的政治架構、職級等知識,嘗試從中央過去的眾多信息中整理「脈絡」,認清香港現時政治局勢,「這樣才能走好每一步棋,減少做錯事的機會。」

民主黨未來藉着重設「內地及政制事務專責委員會」填補中央論述的「知識真空」。(余俊亮攝)

她形容這種「國情課」,同樣適用於民主黨的年輕黨員,為求令黨有更多「裝備」,看懂內地的瞬間變化,「以前很少人參與(國情及論述小組),我也不知原因。但現在不一樣,要向前多走兩步。」

只是,搞清形勢並不代表回歸初心,更不等同負起政治領袖應有的責。面對香港政局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港人根本無法適應,只能埋怨爭取多時的「自由和普選」被中央無情扼殺,認為「一國兩制」已死。市民消極的情緒和埋怨當然可以理解,問題是,政治領袖能否積極求變,從而帶領香港市民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尋找出路?

繼續閱讀:泛民出路 ‧ 二|回歸「初心」 兼顧民主民生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港人該怎樣調整「仰視西方」視角? 新疆問題折射出的平視外交觀

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

歧視、套丁、土地房屋 重重隱患下的丁屋政策

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悟道 探尋心靈慰藉

從亞洲富豪到亞裔歧視 新「東方主義」之風吹向何方?

從瑞士禁蒙面法說起 「同化合流」抑或「多元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