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博評】在公務員體系以外選拔特首 推動優質政黨政治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梁特首宣布不競選連任,為香港政局投下巨變;而曾司長請辭一日未獲批,眼前參選人,亦無人敢稱大熱。各方對於誰是真命天子的猜度,由是空前熾烈。
筆者認為港人大可不必在「人選」與「普選」兩個極端之間擺盪。要麼在追求「終極目標」的路途上,All or Nothing;要麼讓跑馬仔流為捕風捉影,甚或燭影斧聲的肥皂劇。

梁特首宣布不競選連任,為香港政局投下巨變。(資料圖片)

下任特首當須回應三大問題

糾纏於誰親西方、誰親西環的爭論,一二三紅綠燈的傳聞,都不會提升選戰質素,也不會改善選舉結果及勝選者的施政。眼前選委會制度,固然不均衡、低效率、欠公道;而一個廣為京、港接受的普選方案,一時間亦可望不可即。然則,參照現代民主政制的起源——歐洲,在意大利,涉及政黨、選制的法律,與德國相差不大;但從政風氣和政黨生態天差地別,就決定了兩國有如雲泥的管治水平。

對於甘為700萬市民俯首的從政者而言,如何在一個不理想的選制下,直面管治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仍然不失為值得努力的方向。作為負責任的司機,與其嫌三嫌四,直要把車上零件通通換掉;不如謹慎掌舵、果決踩油,帶領港人先走一段再說。誠如鄧小平所言,一切問題都要在發展中解決,世界不會為您的不爽而停留。

筆者從不認為現任特首一無是處,也不相信香港管治困難之責,應當由其一力承受;無論如何,從北京到香港各方,都要深思過去四年多以來,我們的困難為何、教訓為何;再要求新一任特首競逐者一一表明態度、積極面對、迎難而上。

就此而言,下任特首當須回應三大問題:

眼前中國對內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推廣「一帶一路」,香港的歷史定位、戰略角色為何?如何處理朝、野關係,尤其是特區政府與傳統左派、溫和泛民的關係不上正軌,政改又豈有寸進?如何深化「高官問責制」,培養、選拔管治人才,並與公務員體系上下緊密配合?

梁錦松有足夠視野、知識和人脈。(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財金界資源最充沛的人才庫

跟從英國行普通法的地區,除卻尊重白紙黑字的條文,更為重視按慣例形成的運作機制。即便《基本法》及本地選舉條例不作修改,也可以透過不斷的實踐、改良,再修正,逐步完善特區政府的組成與運作。從前,香港政務系統,由本地華人政務官,以及倫敦CO(殖民地部)外派「海外政務官」組成。前者多只負責執行政令,後者對於制訂政策也參與不深,重大決策始終由倫敦「大內」拍板。「倫敦—英商—港督」才是殖民時代決策的核心。

回歸後有了「高官問責制」,高級政務官任常秘,其實是恢復到原來在殖民政府的執行角色,而並非遭受削權、降級。事實上,未經選舉洗禮、政黨訓練的政務官,可以累遷至常秘、公務員事務局長、保安局長、政務司長,與中外政府當中的公務員相比,晉升空間已屬偏高、偏寬。面對21世紀愈來愈難管治的後現代社會,專業的執行者,不見得有充足的社會聯繫、媒體觸角、業界經驗和知識結構,轉型為政策制訂者。

自特首以下,財政司、律政司,以及多數政策局領航者,在公務員體系以外的社會精英中去選拔,才能呼應時代所需。從制度建設而言,特首領導問責官員掌決策,身為資深政務官政務司長,領導常秘以下的公務員作執行,是理想的權責分際。

既然要在公務員體系以外,更開闊的香港社會當中挑選特首,在普選仍未有路線圖、時間表,而政黨政治又發展緩慢的當下,財金界自然成為資源最充沛的人才庫。曾任財政司長的梁錦松,除了有完整的金融界資歷,面對2002-2003年度香港經濟困境,以加稅、開源、節流應對財政危機,也反映其果決一面—為社會作整體考慮,並不怯於觸碰中產、富裕階層的利益。

本欄多次強調,曾鈺成才是出任特首最佳人選。(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放下了政黨政治的忌諱

梁錦松有足夠視野、知識和人脈,來回應上述首個問題——以更積極的財政、經濟政策,為香港在中國未來藍圖,作精確定位、長遠打算。當然,由金融界專業人士出任特首,最多亦只能維持香港競爭力,不至在中國、東南亞經濟崛起過程中被拋離。如要香港長治久安,必須開放政制,以普選為平台,以政黨為載體,透過系統有序的公平競爭,讓民眾選賢與能。

因此,要回應上述第二道難題,本欄多次強調,曾鈺成才是出任特首最佳人選;由前立會主席出掌禮賓府,顯示北京放下了政黨政治的忌諱。最終,也只有優質的政黨政治,才可推動香港政經、社會、民生平衡發展。其關鍵還在於新型政治人才的逐級培訓。透過曾鈺成重新連結傳統左派、民主回歸派、社會精英和普羅大眾,我們才可以修補撕裂,香港才可以維持穩定統治。

論天下英雄,唯梁與曾矣。只不過這梁與曾,已不再是梁振英、曾俊華罷了。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