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與他們的距離・影評】與強權為敵 叩問「平庸之惡」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有人說我的電影充滿陰暗和絕望,但面對重重難關,我仍然想方設法創作電影,還有比這更有『希望』的事嗎?」
被政府封殺的伊朗異見導演穆罕默德.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因拍攝電影《就算世界與我為敵》而遭禁止出國及拍片,但在「禁拍令」下仍交出新作《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本片去年獲柏林影展頒發最高榮譽金熊獎,可惜拉穌羅夫無法出國親身領獎,影展特別為他留下一張「空櫈」致敬。

拉穌羅夫曾因「危害國家安全」判囚,但從未因此停止創作。早年作品《收集眼淚的男友》(The White Meadows)描述主角走遍爾米亞湖岸收集居民的眼淚,旅程中見證盲目服從強權帶來的悲劇。(電影劇照)

《惡與他們的距離》由四個獨立的單元組成:擁有美滿家庭的中年、初次執行死刑的新兵、準備與女友慶生的青年、選擇歸隱田園的醫生,各人物互不牽連,有別一般電影總在結局將所有角色編成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即使如此,各個故事仍然可以一線串連——四人皆與劊子手有關。本片談及在伊朗服兵役的青年要當劊子手執行死刑,其中一段故事的主角正是一名不想殺人的逃兵。

《惡與他們的距離》的內容十分世俗化,更重要的是十分貼地,從人性角度引導觀眾反思。與其說這是一齣伊朗電影,不如說是以伊朗為背景的國際電影,打破了國界及文化的限制。電影剖析體制如何扭曲人性,各人在不同抉擇下面對的代價……(節錄)

當你拒絕服從,不管你願不願意,也會發現自己身處抗爭之中。
——伊朗異見導演穆罕默德.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

上文節錄自第26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0日)《《惡與他們的距離》抗衡極權體制 省思兵役制度不仁》。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信息革命」席捲全球 香港怎樣推動「數碼經濟」?

把自身無知公諸於世 不可思議的香港公務員

港府公然懶政 中央不會坐視丁權漏洞不理

愈夜愈美麗 廣州音樂酒吧四十載變奏

印度醫院與火葬場內 輪候中的生者與逝者

移民小故事 年近半百離鄉背井 港廚:不知是苦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