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中的忌諱與委婉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對兄妹,當被飾演包龍星的周星馳問及「高姓大名」時,不斷輪流說出自己的名字:「吳廣德」(與「唔講得」同音,即「不能說」)及「吳好緹」(與「唔好提」同音,即「不要提」),讓觀眾誤以為他們身份神秘而不願透露自己名字。一番「無厘頭」的對話惹得觀眾捧腹大笑,成為周星馳喜劇電影中經典的一幕。
撰文:王晉熙、梁慧敏

現實生活中,沒有父母會把子女的名字改作「吳廣德」或「吳好緹」,然而基於種種原因,日常交流卻的確存在很多「不能說」或「不要提」的事情,語言學者把避免提及的主題、事物或字眼統稱為「語言禁忌」或「語言忌諱」(language taboo)。出現語言忌諱的原因相當複雜,牽涉到文化、心理、社會及宗教等不同層面,簡單來說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出現語言禁忌的三大原因

第一、相信語言是福禍根源。古代科學知識貧乏、遠未成熟,人們難以從現代科學角度去解釋各種自然現象,於是就把自然現象與福禍連繫起來,並反映在日常使用的語言當中﹔也出於對大自然及靈界的敬畏、不幸的恐懼,古人竭力避免提及某些忌諱的主題、事物或字眼,以免及引起他人不悅。例如:「死」、「鬼」、「病」等字眼,屬常見的語言忌諱,怕的就是提及不吉利的事就會隨之應驗,說禍惹禍,不幸臨至;甚至連有了身孕這等喜事,亦不宜高談闊論、過於顯露,免得招來鬼神嫉妒,故粵語婉言為「有咗」,可見古人相信語言與事物之間存在着某種聯繫。

「病」、「死」等字眼是常見的語言忌諱。(呂凝敏攝)

第二、出於人與人之間禮貌。語言作為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談吐時需要顧及聽者感受。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交流盡量避免觸及帶來反感及不安的主題及字眼,例如粵語以「M到」諱言「女性生理周期」、以「房事」諱言「性行為」等。除此之外,人們亦會因應個別語境而避免某類字眼。例如與離婚朋友聊天時,便會「識趣地」避免提及「結婚」、「離婚」及「戀愛」等話題,甚至連「梨」(離)等字眼都會盡力避免,免得造成「二次傷害」。又例如在年事已高的老人面前,也不宜提及「病」、「死」等字,免得讓老人聯想到自身,從而帶來不悅。有時候,雖然遵守語言忌諱的人自己並不相信「語言是福禍根源」,但由於忌諱具文化普遍性,為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因此顧全其感受,仍會遵守社會上通行的禮貌準則,此即為「崩口人忌崩口碗」的道理。

三、古代避諱之流傳。顯例是在古時中國,帝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臣子百姓不能僭稱其名,於是帝王名號所用之字,舉國上下必須改字迴避。時至今天,我們仍見古代官諱的痕迹,例如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驚蟄」原為「啟蟄」,因為需要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故把「啟蟄」更名為「驚蟄」。又如唐以前「世代」稱「世」不稱「代」,自唐以降稱「代」並沿用至今,原因是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故改「世」為「代」。柳宗元《封建論》中「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的「三代」即「三世」。

有禁忌就有相應的委婉

那麼是否只要絕口不提「禁忌」就萬事皆安?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日常生活的溝通難以避開所有忌諱事物及字眼,例如通報某人的死訊、遇上超自然現象(如「撞鬼」),又或提及一些不雅的事物。當忌諱無法避免時,只好以間接含蓄、婉曲暗示的方式代替直接表達,語言學者把這些替代禁忌語、迂迴曲折的表達稱為「委婉語」(euphemism)。例如在香港粵語中,以「去咗」、「唔喺度」表示死亡;以「污糟嘢」、「嗰啲嘢」委婉替代「鬼」;以「方便」、「去洗手」作為「大小便」的委婉代替。因此,有禁忌就有相應的委婉。

香港粵語有着大量因語言忌諱而生的委婉語,有學者甚至認為粵語委婉語的數量是各中國方言之冠。粵語忌諱現象不單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法律文件中亦能窺見粵語忌諱的影響。最為常見的粵語委婉語是「吉」—— 粵語中「空」(hung1)與「凶事」中的「凶」同音。為免帶來不幸,粵語人士以「凶」的反義詞「吉」作為「空」的委婉語,因此「空車」、「空舖」及「空地」便被委婉替代成「吉車」、「吉舖」及「吉地」。「吉」的委婉用法多見於地產業界,業主、租客皆極之忌諱把「空置的物業」叫作「空宅」或「空屋」,原因是「空宅」與「凶宅」同音。「凶宅」泛指在單位內發生非自然的死亡個事件,例如燒炭、跳樓、吊頸謀殺等。出售出租「空宅」,不但予人不安之感,更會惹人誤會而影響樓價,而事實上據不成文的規定,本地銀行一般會下調此類物業的估價,從而造成估價不足甚至影響成交。因此,香港粵語慣以「吉宅」及「吉屋」形容「空置的物業」。由此引伸,香港人忌諱把「單位交易時已無人居住」稱作「交空」,而以「交吉」婉言之。「交吉」一詞不但在民間慣用,更被記錄在官方文件中,如1995年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的《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售樓說明研究報告書》:「售樓書須註明建築完成日期、交易完成的預計日期和交出空置管有權(俗稱交吉)的預計日期。」當中就以「交吉」補充說明「空置管有權」。

粵語人士以「凶」的反義詞「吉」作為「空」的委婉語,因此「空舖」又稱為「吉」舖。(蘇煒然攝)

只要細心留意,不難發現即使不同社會文化,種族、歷史、宗教各異,均有各自的「忌諱」與「委婉」,當中有所相同與相異。所同之處,為不同社會均會對「死亡」、「鬼」及「大小便」等事有共同忌諱,此類主題屬「普遍忌諱」。所異之處,為有些忌諱較為獨特,源自不同社會的特定行業、文化及宗教中。例如廣東漁民出海忌諱「翻(faan1)船」,故把與之近音的「帆」(faan4)改成「𢃇」(lei5),部份水上人更會因為忌諱「翻」字而在吃魚時不把魚翻轉;西方人士忌諱數字「十三」,源於猶大的背叛,與出賣耶穌有關,故有些酒店客房把13號房改為12A,或直接跳過,另外由於三個連寫的6是惡魔的代號,屬不吉利象徵而被西方人所忌諱。

其實,只是知道哪些主題「吳廣德」,就已掌握人際日常溝通之入門,若可進一步靈活自如地以委婉語表達「吳廣德」之事,便能優雅地遊走於「禁忌避諱」與「成功溝通」之間。本欄將以系列形式,連續十星期為讀者拆解在香港經常用到,但卻不以為意的粵語委婉語,並從生活化角度探討香港粵語忌諱現象。

王晉熙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
梁慧敏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9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21日)《香港粵語中的忌諱與委婉》。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