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中大醫療X社創|從言語治療到社企 轉化科研成果 改善溝通障礙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全港每10名兒童,便有1名患有語言障礙,情況十分普遍。患有語言障礙的兒童除溝通外,學業與社交層面亦大受影響,愈早介入或有較大機會追回同齡兒童水平。惟坊間針對粵語社群的評估工具少之又少,而且測試需時頗長,加重言語治療師負擔亦降低兒童答題的積極性。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言語治療科開發了一系列電腦輔助評估工具,這群學者更踏足商界,開設社企「語聲社企」(SHSE)。百忙之中搞社企,對營商一竅不通,這到底是一條燃燒自我,還是實踐使命的道路?
攝影:鄭子峰

「成立社企的目的為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團隊成員各有目標,但往往礙於工作崗位的限制而未能達成,例如未能照顧低收入家庭的資金困難。即使費用不成問題,但資源亦有限,療程只限五至十堂,大學的言語治療師未能持續跟進個案。相反,以社企形式更能將大家的理念發揚,於更廣層面惠及社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兼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教授(Kathy)及團隊於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支持下成立「語聲社企」,為言語治療師、聽力學家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士提供各項專業資源和制定合適的培訓計劃,以支援專業人士的持續專業發展。同時致力支援低收入家庭、多元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士,利用專業知識協助改善各項溝通及吞嚥障礙。

全港首創電腦化自適應測試 轉化科研成果造福社群

李教授及團隊分別於2012及2016年開發出測試聽覺感知的「香港粵語聲調辨識測驗」和「香港粵語口語雙字詞辨識測驗」,用於測試粵語聲調和雙字詞語。雙字詞辨識測驗是國際標準的聽障復康成效指標之一,於團隊開發前,坊間並未有粵語版本。團隊最新於2022年發佈「香港粵語能力測試(學前版)」,憑測試結果科學化地判斷患者的語言困難類型和程度。學者團隊從科研角度出發,產品具實證支持。語聲社企行政總裁暨聯合創辦人余成(Wilson)提到,「臨床時間非常寶貴,適當的工具有助減少測試時間。」坊間普遍的評估時間超過1小時,可想而之,言語治療師每天能接見的個案十分有限。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兼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教授(左)與語聲社企行政總裁暨聯合創辦人余成(Wilson)合作無間,致力為其專業服務注入新價值。

為進一步達到及早介入的目標,團隊將測試時間縮短至20分鐘內,甚至推出精簡的篩查版本,只需5分鐘便可初步評估兒童的語言能力,有效及早轉介言語治療師作進一步跟進。「香港粵語能力測試(學前版)」不只省時,獨特的語用測試更能檢測出懷疑具自閉症傾向的兒童,是坊間唯一可用於低至兩歲兒童語言發展的評估工具。團隊不斷推陳出新,預計年底推出針對詞彙理解的電腦化自適應測試,特點在於測試能根據兒童於前一題目的答題能力,調整後續最適當的試題,令言語治療師可利用較短時間與較少試題,對不同兒童作出精確評估。這測試將是香港首個電腦化自適應測試,為語言治療領域帶來突破性發展。

療程漫長,患者要反覆練習,言語治療師也要因應患者的進展,以無比的耐心和彈性調節療程。

義工一呼百應 連結理念改變社會

做社企要貼地,不能只靠理念,能夠持續發展,才能為社會帶來實際長遠改變。李教授笑言,當初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懂做生意。「萬事起頭難,如何設計營運方案、任命董事會成員、團隊是否受薪等等,每項都是挑戰,經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的社企專家出手指點,語聲社企才逐漸發展成形。」想做的事太多,但團隊人力有限,於是便嘗試於業內招募義工。來自五湖四海的言語治療師一呼百應,最後成功招攬百多名義工,如此正面的回應令團隊大為驚喜。

義工團隊將於7月發起「故事爸媽」計劃,為語障兒童的父母舉辦工作坊,分享講故事的技巧,透過互動促進語言發展,亦能提升親子關係。「義工點子多多,有見患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從醫院回家後欠妥善照顧,便希望透過公眾教育,強化社區對吞嚥障礙的認知。」配合語聲社企支持的「口肌健」應用程式,利用口腔肌肉訓練以增強肌肉力量和協調功能,就可以減低口齒不清和患上吞嚥困難的風險。與此同時,團隊亦以語聲社企的名義申請資助項目,期望為來自低收入家庭並有特殊需要小朋友提供小組社交訓練,同一時段另設瑜伽班,紓緩其父母的壓力。

「口肌健」短片針對整體口腔肌肉、嘴唇、舌頭、下顎和發聲進行訓練。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