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來稿】哲學成為中學學科可能嗎?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哲學若果要成為中學的學科,並發揮其功用,面對的難題是如何抵抗即食文化,如何可以耐心等待而非拔苗助長。
魏盜珈
讀過哲學的人絕大部分都會覺得哲學對於人的要求十分高,寫論文時除了要嘗試發前人之未發,更重要的是要確定這篇論文是具有意義。(視覺中國)

文:魏盜珈

讀過哲學的人絕大部分都會覺得哲學對於人的要求十分高,寫論文時除了要嘗試發前人之未發,更重要的是要確定這篇論文是具有意義。為論文找題目時,作者要確定自己打算辯論的是怎樣的問題,確定以後要問自己:這個將要辯論的問題跟這個世界有什麼關係?如有,則這問題可以採用,以後就要看作者於這個問題上有沒有獨到、言之成理之見解,若有,則這篇論文是上佳之作,否則,這篇論文會淪為拾人牙慧,只是在重覆他人之見解。舉一個中國哲學為例,假若有一篇論文要討論孔子的「守孝三年」是否合理,經過充分分析和多管理據後,結論是合理的,但僅限於孔子的時代,放於今日則不合時宜。這時候站於哲學的立場,我們會認為這篇論文做了很堅實的考據工作,但還不足以成為一篇好的哲學論文,作者還要進一步剖析孔子說話不合時宜的話,那會如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比起考據,哲學更強調的意義,這個意義能否回應我們今日遇到的問題、能否對我們產生影響。

談論至此,可知寫一篇哲學論文一方面作者要對文本要有堅實的理解,若沒有這一步,那就不用繼續下去,這作者的文章必不會好;另一方面作者又要有精闢的眼光、廣闊的視野,知道當今有什麼問題值得人去關心,提出精緻的推論和獨到的見解。這些要求看似稀疏平常,實質難度極高。現今的學制下,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都未能接觸到哲學訓練,莘莘學子為了通過公開試焚膏繼晷,這種為了考試而讀書的模式其實跟即食罐頭無異,學生最終或可飽餐,但終究只是囫圇吞棗,沒什麼營養。通過公開試的難關並未能成就堅實的文本理解、精闢的眼光、廣闊的視野,當中會有學生具備此三者,但非學制之功而僅是此子天資或機遇所致。因此,當學生進入哲學世界時,往往因為根基薄弱而事倍功半,甚至是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在中學課程中加入「哲學」一科,特別近年因緣際會下哲學逐漸走入新生代的視線,不斷有人指出哲學對社會的功用,因此是使非有志於入讀哲學系的學生也能受益,於是開始有人思考這個想法是否可行。撇開師資不論,要令學生在中學時代就打下哲學方面的根基我們,以現狀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哲學的功用有很多,但最直接的莫過於人會因哲學而變得細心,這份細心是對周遭事物慎思明辨,相信之前先問理由,不盲目附和他人,哪怕對方是權威人物。思考時步步為營,意味著每下一個判斷都是有理可循,這行為對於人工作、生涯規劃上是無往而不利。可是,要做到這步,此前經受的訓練可不是現今的學習模式可以提供或是容許。這不是在一、兩個考試中取得佳績就表示有成效,道理如同昔日會取笑某些成績優異的學生為高分低能、「讀死書」原因一樣,考試中取得佳績可能只是因為學生對考試範圍背誦如流,不表示他就可以靈活運用。例如思方技巧,學會了「稻草人」(straw man)、「轉移視線」(red herring)等幾個謬誤,背熟了課本所舉的例子,不表示學生就能察覺到潛伏於日常生活中的謬誤。這種判斷力、洞察力都是需要長時間浸淫而成,而要做到精密的邏輯推論更是如此。哲學工作不是隨意就著一個問題拋出一些名人的說話,「沙特如此說」、「海德格如此說」、「尼采如此說」諸如此類,然後就當是哲學思考,最終還是要用理性去做一個判斷,決定哪一個較令人信服。

當學生進入哲學世界時,往往因為根基薄弱而事倍功半。(資料圖片)

而現今的香港社會有沒有這種耐性去讓學生浸淫其中呢?這很值得我們去懷疑。當前社會講求即食,一切都講求速度,與其花時間培訓人才很多人會選擇選用已有能力的人。較之培育一名名符其實的人才出來,很多人情願盡可能整頓門面,裝潢得美輪美奐作為招徠,例如學校會「刷數據」,從而可以對外宣稱學校奪得多少獎項、有多少名老師有碩士學位、有多少學生升上大學等。而事實上,這些數字跟學生的成長沒有直接關係,而一切最主要都是用來營造專業的形象。一位好的老師除了具備學識,教學技巧亦極其重要,但這些都不是上述的數字可以保證的。這裡並非要指斥學校商業化,漠視教育精神,而是要指出整個社會風氣如此,不少學校為了生存,為了從殺校這刑台上逃脫,就不得不迎合社會,特別是迎合家長的喜好。對於一些不願或不能投放太多時間於孩子身上的家長而言,上述的數字便順理成章成為他們挑選「好學校」的指標。這種情況下要培養學生哲學思考的能力難如登天,即便列哲學科為中學課程之一,不管是必修科還是選修科,結果都只會淪為徒有虛名、考試導向的學科。

誠然,始終中學生年紀尚輕,不能苛求學生在中學時代便充分發展哲學思考能力,但是若要將哲學列為中學的一門學科,至少都要培養學生勇於批判、主動質疑的心態,此外也要培育學生欣賞世界不同價值觀優點的眼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腹中有點墨水總比沒有的好,學生未能具備哲學思考的能力,知道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哲學理論總是一件好事,對於學生寫文章、談吐都有一定的幫助。可是,若果因此而視哲學為背誦即可成事的學問,則未免誤解了哲學,也會因而錯估了哲學的效用。

故此,哲學若果要成為中學的學科,並發揮其功用,面對的難題是如何抵抗即食文化,如何可以耐心等待而非拔苗助長。此風不除,哲學即使成為中學的一門學科,對所有人而言其實都意義不大。我們固然可以認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想法是值得稱頌,也是合理,但若要充分發揮哲學在中學、大學、社會上的效用,則要認清正在面對的困境,才能日進無疆。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