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閲兵的冷漠旁觀者 英美與歐陸漸行漸遠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7月14日,是法國人慶祝1789年人民攻佔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燃點起大革命之火的一天,同時也是法國國慶日。昨天,法國政府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一年一度的閲兵儀式,多個歐盟領袖,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荷蘭首相呂特等均有出席。

沒有英美領袖出席活動,但今年馬克龍在凱旋門跟前,試圖向世界展示「歐陸力量」的氣魄。

馬克龍夢想中的「歐陸力量」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是歐洲深度一體化的第一推手。自從德國總理默克爾宣佈不再連任,並在2022年後淡出政壇,年輕強悍的馬克龍變成了歐盟內幾乎唯一「挑大樑」的領袖。

各國貴賓出席法國大閲兵,慶祝法國國慶日(路透社)

他除了希望歐盟各國在銀行體系、對外貿易等方面繼續深化合作,還主張建立北約體系以外的軍事聯盟,成立European Intervention Initiative。當然,馬克龍也向外界表示北約同樣重要,以免惹來「取締北約權能」之類的爭議,但其野心之大,可見一斑。

跨大西洋合作何去何從?

法美之間本來有着十分良好的關係。2017年法國國慶日,甫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更親自出席閲兵儀式,向外界展示美國與歐盟大哥的深厚關係。

而法國與美國這兩年間的不咬弦,並不是無故而起,也非空穴來風,主要是因為特朗普多番外交舉措,觸動到馬克龍神經。譬如特朗普在2016年率先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然後又背棄美、法、英、德等國與伊朗共同簽訂的核協議。直至這兩個月以來越鬧越大的波斯灣危機,美國多番挑釁,伊朗亦無視核協議而突破鈾濃縮限值,雙方筆誅口伐,彷彿視歐盟的勸喻如無物,甚至把歐盟的商貿利益當作籌碼。作為歐盟大哥的馬克龍,這口氣自然難以下嚥。

波斯灣引發的外交炸彈不可收拾,美伊兩國甚至將法、德等國利益當作自己籌碼(路透社)

上週四(11日),法國參議院通過向海外科技公司加徵3%所得税。美國當局指徵税明顯針對本國的科網公司,包括Facebook、Google等巨擘。美國聲言會對法國開徵「報復性關税」,法美貿易關係進一步降温。不過,西班牙、奧地利等國表明考慮跟隨,以堵塞科技公司沒有撥入傳統税務範圍的漏洞。愛麗舍宮矢志帶領「歐陸力量」,擺脱對美國的依賴,甚至開展貿易戰,捍衞歐盟權益,其實並非只有空想。

至於法國與英國的關係,英國首相出席法國國慶日雖然不是官方慣例,但今年英國政府只派出內閣高級官員來到法國,其實已經暗示了英國政府內部聲音現今已不奢望歐盟會作出怎樣的讓步,而是寄望另一邊廂的美國,會如何在未來脱歐進程中幫他們一把。

前外相約翰遜幾乎已經一條腿伸進唐寧街(路透社)

首相大熱約翰遜(Boris Johnson)一名幕僚近日向英國媒體放風,稱約翰遜就任首相後,將會在兩個月內拜訪白宮,冀達成英美貿易協議。文翠珊自2016年開始,與歐盟多番角力,一直未能得出各界「滿意」的脱歐方案。而現今在約翰遜幾乎鐵定入主唐寧街的政治氛圍下,可以預見到,「遠歐親美」將是新一屆政府處理脱歐問題的主論調,也是手中籌碼。

興致乏乏的英美

軍事同盟是最高層次的國際合作,需要講求協約國間的長期信任。無論是美國或英國,幾個月以來一直表現出「不屑與歐盟多談」,或者多番作出不尊重其歐洲盟友的舉動。建基於歐美互信的跨大西洋合作鏈條雖遠遠未致斷裂,但足見英美與歐洲大陸之間的嚴重齟齬,短期內實難癒合。

北約組織是跨大西洋合作的重要基石,近年美歐漸生齟齬,雖遠遠不致北約崩盤,但先見者已洞悉危機(路透社)

馬克龍早早倡議歐盟建立「歐洲軍隊」,加強北約、聯合國組織以外的歐陸聯合軍事力量,減少對跨大西洋合作的依賴,其實也是先見之明,顧全大局之舉。至於英國,未來數月能否既取得「最好脱歐協議」,又不致超出歐盟底線,十分考腦筋。但英美兩國,本身又有沒有意欲去彌補與歐洲的關係,便是另一條吊詭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