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購買美農產品或拋貿易談判積極信號 北京卻沒想過和解

撰文:胡龍華
出版:更新:

中國企業擬購買美國農產品,似乎為重啟貿易談判營造積極氛圍。但專家指出,中國對美消極情緒不是短期內就能緩解的,即使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曾經一直加強經濟融合的中美經濟體也不可逆轉地走向分離。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7月21日證實,從有關方面獲悉,已有相關中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向美國出口商就採購農產品詢價,有意繼續自美進口部分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並根據相關規定,申請排除對擬採購這部分自美進口農產品加徵的關稅。

貿易談判重啟期待升溫

對此,不少媒體認為這是陷入膠着狀態的中美貿易協商即將重啟的樂觀信號。自日本大阪中美首腦會談後,中美兩國在中國是否購買農產品這個問題持續爭論不休。但中國官方媒體在兩國貿易高層進行第二次通話後宣布這個消息,無疑成為貿易談判重啟的積極信號。

同時,據《華盛頓郵報》7月18日報道,美白宮將在7月22日開會討論制裁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相關問題,同時為是否解禁華為產品銷售聽取美國業界的意見。美國科技產業巨頭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谷歌(Google),美光科技(Micron)和博通(Broadcom)等過去與華為有商業往來的公司應邀出席,並將當面督促政府允許向華為出售晶片及用於華為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非通訊設備的其他零部件。

此外,據中國商務部7月10日宣布,美國政府決定免除110種中國產商品的附加關稅。韓聯社7月22日報道認為,這是中美雙方互相釋放善意的舉動,有意促成新一輪貿易談判。

中美互信難再建

美國《紐約時報》7月21日報道指出,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美中矛盾不斷升級,中國資本對美投資減少了近90%。

據統計,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由2016年的465億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54億美元,減少了88%。

對此,《紐約時報》分析稱,這是因為美國對中國資本的管制監督日益加深,中國政府因此也加強了對海外投資的限制,特朗普的「經濟冷戰」改變了現有的資金流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國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指出,中國對美投資急劇減少是中國和美國間經濟關係惡化的象徵性事例,美國不相信中國,中國也不相信美國。

韓國《亞洲經濟》7月22日報道認為,中國對美投資將持續低迷。中國一方面以報復關稅應對美國,另一方面卻阻止本國企業對美投資,此前一直加強經濟融合的美中經濟體開始走向分離。即使未來中美達成貿易協議,中國對美國的「消極」投資趨勢仍將繼續保持。從這一點來看,中國還沒有做好與美國和解的準備。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美國專業研究院陸翔認為,單從中國購買美國農產品這一點上很難預測貿易談判何時重啟。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網7月21日也刊文稱,「中美經貿博弈看來還會延續相當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把手中的各項工具朝着作用最大化的方向運用,使它們有效服務於中國的國家利益」。放寬對美國農產品採購是為推動中美經貿談判,更是為滿足中國市場,這是中國長期有條不紊,協調規劃各項措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