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違法破壞郊野 漁護署用app收市民報料好過巡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來不少郊野公園和島嶼成為郊遊熱點,部分景點人滿為患,招致不少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引起關注。漁護署除了應在教育層面下功夫,執法也是重要一環。但現行漁護署的執法巡邏人手不足,以致巡邏次數不足和路線欠缺彈性,令執法效用不足。要有效執法,當局可參考民間用app通報嚴重違例的位置和種類,利用資訊科技收集市民舉報,以有效分派人手到特定地區進行有效執法。

近年郊野公園營地成為新景點,不少旅客到熱門營地露營,除了人滿為患,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近來收到有關霸佔郊野公園的投訴在三年間增加超過五倍。日前亦有報道揭發橋咀島內地遊客踐踏珊瑚,捉海參和遺下垃圾,破壞生態。選擇到郊外旅遊的內地和海外旅客近年有上升之勢,生態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但郊遊和環境保護之間能否做到平衡,不造成破壞,漁護署的執法和教育角色不能忽視。

教育和宣傳等措施的確能減少破壞行為,提高遊客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例如漁護署回應橋咀島投訴時指出已安排義工提醒帶走垃圾,和在2015年5月起在橋咀洲東面設置「不宜碇泊區」,放置浮標提醒船隻和潛水人士不要破壞珊瑚。但除了軟性措施,漁護署的執法不足亦難辭其咎。

根據香港郊野公園條例,露營活動必須於漁護署所指定的營地進行。(潘思穎攝)

 

現有執法人手不足 巡邏機制僵化

現時郊野公園範圍受《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監管,但實際效用其實有限。過去三年,因在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內非法捕捉野生動物及海洋生物而被檢控的個案只有30宗。在執法方面,漁農自然護理署屬下的郊野公園護理科有170名人員,分派到17個護理科辦事處,平均每個分區只有10人負責。但該處的人手須同時管理遊客中心,人手不一定能應付日漸增加的執法需求。

另外,本身漁護署的巡邏機制亦見僵化和不合時宜。審計署在2013指出72%的巡邏次數不能達標,甚至沒有明確的巡邏路線。另外,審計署亦發現巡邏路線已沿用多時,未有因應新需要和遊客人數增長而修訂。政府應與時並進,更新路線和靈活運用人手,不然縱使市民不斷反映和投訴,真正被檢控的人少之又少,令規管條例如同虛設。另外,隨着郊遊遊客數目上升,漁護署更應增加人手,改善執法效率,以達阻嚇作用。

參考民間舉報app  實行重點打擊

另一方面,現時漁農署只能靠市民舉報、網上討論或傳媒報道才得知部分地區被破壞的嚴重性,但香港的郊野公園幅員廣大,精準調派緊絀的人手到問題嚴重的地區,比定期隨固定的路徑巡邏更有效。但如何了解各種違法行為的位置和嚴重程度?參考民間,有不少團體已開始自發對破壞行為直接進行監察。

早前,非政府組織TrailWatch推出全港首個保護郊野公園的App「徑.香港」,行山人士可拍攝和紀錄沿途所見的情況和位置,以應用程式舉報郊野被破壞的事件,如傾倒廢物、破壞植物和可疑活動等;網站亦列舉了不同破壞事件的位置分布和數目趨勢等,方便適當機構跟進。

從TrailWatch民間自發的構思中,漁護署亦可考慮活用現有的流動通訊技術和應用程式,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舉報途徑,方便署方分析有關數據,加派有限的人手巡邏和執法。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型旅遊和康樂方式,不少郊區近年亦因在社交媒體上流行而變成「打卡勝地」,漁農署應雙管齊下,在教育和管理上不再故步自封,主動配合時代步伐,力求平衡旅遊發展和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