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選】極右當道 溫和聲音成永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期三(10日),以色列大選的點票工作大致完成,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得票與主要對手甘茨(Benny Gantz)領導的「藍白黨」差不多,由於內塔尼亞胡與極右政黨已達成籌組聯合政府的意向,相信可以連任,成為當地歷來任期最長的總理。內塔尼亞胡早前揚言,若再次連任,以色列將兼併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殖民區。這番極右言論雖受到國際社會譴責,卻不是今次大選的中心議題,這某程度上反映當地的溫和聲音已遭邊緣化。

內塔尼亞胡是右翼,早就不是新聞。他在1993年出版《A Place Among the Nations》一書,把猶太民族主義定義為猶太人有權自我防衛。他認為民族主義是「全球事務的主要推動力」,對外界批評猶太民族主義不道德,他亦不以為然。

著書立說之後,內塔尼亞胡開始長期執政(先在1996至1999年首度上台,再於2009年回朝至今),其間把猶太人的受害人心態操弄得出神入化,除了經常誇大伊朗的威脅,還偶爾重提納粹大屠殺。

以色列愈走愈右,肯定離不開客觀的國內和國際因素。對上十年,這個中東國家的內部局勢相對穩定,本地生產總值由2009年的2,070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3,500億美元,這自然「歸功」於右翼政府的領導;國際方面,2011年「阿拉伯之春」所帶來的亂局,亦讓內塔尼亞胡得以向國民宣稱,以色列被很多政局不穩、虎視眈眈的鄰國圍堵,進一步利用國民的受害人心態,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內塔尼亞胡把猶太人的受害人心態操弄得出神入化,除了經常誇大伊朗的威脅,還偶爾重提納粹大屠殺。(Getty Images)

工黨籍前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曾警告,倘若以色列無法與巴勒斯坦和平共存,或會面臨「外交海嘯」。現實卻是,許多以色列人愈發相信,即使當局拒絕向巴人讓步,以國對外聯繫不單不會受削,反而可以加強,這可從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戈蘭高地為以色列領土,以及巴西右翼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早前訪以等事例「印證」。

在這個愈趨右傾的過程中,左翼曾想反戈一擊,把希望寄託在「藍白黨」的甘茨身上,但這顯然是藥石亂投。曾任總參謀長的甘茨被視為中間派,在2018年底才成立「以色列復興黨」。他強調教育、農業、反腐等議題,以及提議為總理之職實施任期限制,明顯衝着內塔尼亞胡而來。然而,甘茨看似進步背後,卻不脫投機色彩──他曾表明可能撤出西岸殖民區,唯當言論激起右翼反彈後,他居然改變立場,聲稱將會鼓勵在西岸、戈蘭高地和加沙邊境殖民。

59歲前國防軍總參謀長甘茨是內塔尼亞胡的有力對手。(Getty Images)

今次大選前,有評論認為內塔尼亞胡將遇到從政以來最大考驗,但必須指出,這種考驗主要源於其個人貪腐醜聞,而非其右翼立場。他在大選前宣布與極右政黨「猶太人家園黨」結盟,為對方預留兩個內閣職位,條件是它與另一極右政黨「猶太力量黨」(主張禁止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通婚、把巴人遷移至鄰近阿拉伯國家)合併。這種赤裸裸的種族主義,當然招致同情巴人的國際輿論炮轟,但只要確保盟友歸隊,內塔尼亞胡肯定對外間批評無動於衷,而以色列的主流民意,亦不見得就會「懲罰」他。只是如此一來,便會延續持續多年的以巴衝突,苦了巴勒斯坦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