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for Gabrielle:Coco表象下的女子

撰文:方太初
出版:更新:
Gabrielle與Coco,一個女子有多少面?圖為Chanel站在著名的鏡子樓梯前。(網上圖片)

其實更喜歡稱Coco Chanel為Gabrielle Chanel,前者太甜美,易入口,有時不免掩蓋了這女子的本相。而在Gabrielle身後,Karl Lagerfeld一直悍衛、鞏固、甚或建立這個女子的形像,除了商業因素,或多或少有感情成份在內,這樣長年去改動、組合、翻新一個女設計師留下的各種元素,老佛爺不能說不是最了解她的人。

難怪剛發佈的Inside Chanel第18輯短片,終於重新提出Gabrielle這個名字,並將其連接Coco Chanel的反叛。短片開始就引她一句話:"I decided who I wanted to be. And that is who I am."

聽來瀟灑,但這個女子其實很複雜,要做自己不容易。世人總不停重提她在二十年代怎樣改革女裝,卻不大知道她在戰後的孤獨,流落國外多年才回到巴黎,這當然關乎她於戰時與德國外交官Hans Gunther von Dincklage打得火熱,甚至有傳言她是德國特務,在戰爭完結前為德英協商和平條約。

就算她在邱吉爾協助下免卻牢獄之災,重返故園卻始終難免有時不我予之感。1954年2月5日,71歲的Chanel,終於回到康朋街31號,再度舉行時裝騷,再度坐在她那鏡面樓梯前,看着fashion show舉行,一切該如舊,只是看慣Dior新風貌的巴黎人,不再熱烈擁抱她了。

但Gabrielle,這個年過70的女性,卻不認輸,一樣仍往前衝,1955年推出2.55手袋,1957年推出雙色Sling back pumps,後來都成為經典,堵塞時人之口。經得起低潮,能重新起步,這就是魅力,這樣見慣起跌的女人才有足夠魄力說得出那句「時尚易逝,風格長存」的名言。

不過,世人都喜歡容易入口的東西,叫慣了Coco Chanel,還不知道是否真能改口Gabrielle 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