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十年】援藏政績成官員升遷考核要素 中央地方齊「泵水」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攝於文成公主劇場。凡有利民族團結的項目,國家用錢絕不手軟。在2014年,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開幕;據報道,從劇場、園區到各種軟件硬件,國家對此投資將近300億元人民幣。(羅君豪攝)

記者走訪西藏,除了一直拉着翻譯東問西問「札西是什麼」、「什麼是阿佳」外,還有不少讓記者印象深刻之處──諸如西藏各處也在播Beyond,喇嘛行金舖用iPhone背LV,還有拉薩的「北京東路」、日喀則的「上海廣場」與那曲的「浙江中學」等「穿越」路名,也讓記者想起在台北「羅斯福路」念書的日子。

不同省市的「冠名贊助」

不過西藏這些「穿越路」,與台灣的「羅斯福路」,又或香港的北京道、上海街等源起不同──1994年起,西藏各縣市皆有所屬的「援藏對口單位」;援藏單位多為沿海較富庶省市,如拉薩之於北京與江蘇、日喀則之於上海與山東、那曲之於浙江與遼寧等。各省市無償承包西藏各種公共建設,西藏各處之重要建設大多也被不同省市「冠名贊助」,而這種「贊助」程度超出你我想像。實情是「援藏」既是政治任務,亦是升遷考績的重要考量,所以各省市官員對此無不盡心盡力。

「援藏」從1965年9月中共成立西藏自治區始即已陸續開始,在自治區成立20周年與30周年時,更祭出「43項援藏工程」與「62項援藏工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省市,幾十年間一直為西藏無償興建西藏無力承擔的各項工程,大者如青藏鐵路,小者如布達拉宮廣場、西藏圖書館、拉薩機場至市區的公路等等。

蘿蔔之外的「大棒」

「援藏」範疇眾多,除財政補助與工程承包外,亦有所謂「援藏幹部」──西藏苦寒,在毛澤東時期以革命熱情號召漢人幹部入藏;及至鄧小平時期始,中共由革命型國家向「正常國家」轉型,加上毛澤東時期建立的漢人隊伍亦不斷老化流失,造成西藏幹部短缺,「無人進藏」情況愈發嚴重;在1994年「對口援藏」體制確立,「援藏幹部」與「援藏工程」一樣,成為中央攤派至地方的「硬任務」。

當然,中共治藏並非只有援助一類「蘿蔔」,還有「大棒」。2008年3.14拉薩騷亂後,中共對西藏的「大棒」也從「枱下」放到「枱面」,除了於各寺院建立「駐寺工作小組」,在寺廟周邊設派出所,廣駐武警與公安外,又為各寺僧人「建檔」紀錄,整肅寺廟系統。

【按此了解更多-青藏鐵路通車十周年專頁】

攝於西寧市內。青藏鐵路橫跨青海、西藏兩省,西寧正是青海總站,發展迅速。西寧全市2010年人口220萬,少數民族佔57萬,其中回族最多,佔36萬,藏族次之,有12萬。(羅君豪攝)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的矛盾

今年4月,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同時也必須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必須堅持政教分離,堅持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實施。在現代化社會,政教分離是理所當然的原則,然而西藏長期以來是政教合一的地方。對中共來說,如何理順政教關係,無疑是個關乎西藏穩定的重要問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