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新型古人類頭骨化石 「許昌人」挑戰「非洲起源說」

撰文:陳曉
出版:更新:
「許昌人」頭骨3D復原圖片。 (新華社)

科學家們一直對遠古人類的起源爭論不休,「非洲起源說」與「多地起源說」被視為解釋現代人起源有兩種不同理論,不過由於非洲曾出土相信是最早可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Lucy),因此「非洲起源說」被視為解釋現代人類起源的主流理論。

不過,中美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就對「非洲起源說」提出了質疑,認為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存在著一群體質特徵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而「許昌人」很可能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古人類與歐洲的尼安特人經基因交換後所形成的後代。

早在200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占揚與其團隊,在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發現了45塊,距今12.5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碎片,與一些原始工具。其後,研究人員把出土的化石碎片拼湊成「許昌人1號」和「許昌人2號」兩個頭骨,1號頭骨復原後保留有腦顱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來自一個年輕男性個體;2號復原後保存有腦顱後部,來自一個成年個體。

+2

「許昌人」同時擁有歐亞兩地古人特徵

研究人員發現,兩個頭骨化石都有突出的眉頭,以及類似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內耳骨骼結構,這些都不同於現代智人的頭部構造。此外,「許昌人」化石還擁有與尼安德特人不同的特徵,包括較低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與短小並向內側傾斜的乳狀突出,這些特徵與東亞中更新世早期人類(如周口店直立人、和縣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徵相似。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許昌人」是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有可能是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祖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古人類學家辛卡斯(Erik Trinkaus)表示,他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尼安德特人。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的吳秀傑對新華社表示,「許昌人」頭骨呈現複雜的混合、鑲嵌性頭部形態特徵,既具有一般性的人類演化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和人群間交流的演化特點。這一發現反映出在晚更新世早期,中國境內多種古人類群體並存,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基因交流,而「許昌人」有可能是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祖先。

據介紹,許昌靈井遺址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最早於1965年出土過一些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器。在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占揚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挖掘,發現了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萬餘件石製品及大量的骨製品。科學家們推測靈井遺址可能是古人類在湖泊周圍進行屠宰肢解動物、製作石器、骨器或加工獸皮等活動的場所。

「許昌人」與直立人、早期現代人頭骨頂面觀的對比。「許昌人」頭骨化石同時有突出的眉頭,與扁平的腦顱等特徵。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