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歷史研究者:研究承受中日兩國壓力 但應為慰安婦發聲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25日訪問中國,中國官方極力營造友好氣氛。8月,在中國政府要求下,上海師範大學取消了「慰安婦問題國際研討會」,外界即有觀點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想「避免兩國關係不和諧」。
作為「慰安婦」議題的歷史研究者,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表示,在當前的中日關係下,要讓歷史研究不受政治影響很困難;這壓力既來自日本,也來自中國。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中央社)

今年8月10日,蘇智良及團隊籌備了半年的國際慰安婦研討會議原本預定召開,卻突然在當月1日接獲校方通知必須延期。究竟是哪個單位對學校施壓?蘇智良表示:「不方便說。」

會議能否再開,依然沒有定論,但要再召聚多達60名的海外專家又談何容易?蘇智良說:「歷史往往是由政治家寫的,但那些阿嬤們是無辜的,我更覺得應該為她們發聲。」

今年62歲的蘇智良曾經在東京大學進修,1992年時,因為得知第一個慰安所設在上海,因此開始投入慰安婦議題的研究,並於2000年擔任東京慰安婦民間法庭中國代表團團長,有「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第一人」之稱。

位於上海師範大學內的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網絡圖片)

實際上,早在1995年,蘇智良寫了一篇關於在上海調查慰安所的文章,有關部門卻要求不要發表,理由也是「中日友好」,當時兩國還在「友好期」。此後兩年,蘇智良只調查不發表,直到央視節目採訪他,才逐漸「解禁」。

2016年10月22日,位於上海師範大學內的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幕。博物館外的草坪設有象徵慰安婦受害者的中韓少女塑像,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發言對此表示遺憾。

當時也有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蘇智良說,有的部門覺得塑像還是移走好,但他認為雕像還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可以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放在門外草坪上。

在塑像揭幕後,他又花了相當多的努力,說明設置雕像的意義不在於「反日」。

蘇智良說,這是歷史,「如果你要讓日本真心誠意的跟中國友好,日本必須承認罪行、反省,我自認是為了中日真正的友好。」

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外的塑像。(網絡圖片)

研究慰安婦,是否影響他對日本人的看法?他說,這是一段日本軍國主義下的歷史,和今天的日本人「既有關也無關」,關鍵是要反思。他反對因此批評日本民族低劣,「更不等於我們民族沒有問題,民族沒有高下優劣之分」。

蘇智良在乎的是歷史的真相,而難處在於,大量檔案在二戰結束前已被日軍銷毀。

慰安婦問題牽涉到女性最私密、最痛苦回憶的訪談,絕大多數是由蘇智良的妻子、已退休的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陳麗菲完成的。

據蘇智良和他的團隊研究,全中國有20萬名女性被日軍強徵為慰安婦。中國大陸目前還有15名慰安婦倖存者,平均年齡93歲。

蘇智良說,即使慰安婦們離世後,這段歷史也不會消解,回望歷史才能記取教訓。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