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口頭拒絕、行動配合」 文翠珊訪華顯英式老練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文翠珊(Theresa May)拒絕認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首相在強化商貿聯繫的訪華行程中,將提出憂慮。」英國《金融時報》在文翠珊於1月31日開展一連三日行程前,道出不少英國人的悲觀情緒──英國不能既質疑中國的戰略意圖,同時尋求在脫歐後強化與這個新興大國的商貿關係。然而,文翠珊卻在外界看淡下,成功與中國簽訂總值90億英鎊(約993億港元)的經貿合作協議,涉及多個領域,體現了「口頭拒絕、行動配合」這句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1日在北京會晤文翠珊,呼籲兩國應該「增進相互理解,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好敏感問題」。中國中央電視台引用原文後,並未作具體解釋。鑑於文翠珊早前拒絕為「一帶一路」倡議背書,習近平重申「一帶一路」將是透明和開放的,並要在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下運作,似是要消除英方疑慮。

自2016年中上台以來,文翠珊政府對華態度較前任卡梅倫(David Cameron)時期謹慎得多。例如,英國政府在2016年以維護國家主權為由,暫停中國對欣克利角核電站的投資。無論是出於對中國資本背後潛在影響力的擔憂,還是出於國內朝野博弈的政治考量,文翠珊政府在此次訪華前針對「一帶一路」的隱晦態度,都與卡梅倫時期高調宣揚「英中黃金時代到來」的姿態相去甚遠。

相比前任首相卡梅倫,文翠珊對中國的戒心比較大。(網上圖片)

可是,此次文翠珊只是口頭上拒絕承認「一帶一路」,實際處理手法卻相反。中英兩國出人意料地簽署90億英鎊經貿合作協定,涉及「一帶一路」建設、金融、農業、科技等領域;兩國亦將分別在河北雄安新區和山東青島共同建設金融科技城和創新產業園。

為脫歐後尋貿易夥伴

其實在與中國合作方面,文翠珊的處理手法相當巧妙──在去年5月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英國是率先核准並簽署《「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的西方大國;同年12月舉行的第九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文翠珊政府承諾向作為「一帶一路」主要融資機構的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捐款5,000萬美元(約3.91億港元);今年1月初,英國國際貿易大臣霍理林(Liam Fox)宣布,將對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英國企業提供250億英鎊(2,760億港元)財政支援,包括貸款擔保。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在文翠珊抵華當日,延續財相夏文達(Philip Hammond)此前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的表態,重申英國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天然夥伴」,又宣布設立「一帶一路」特使一職,組建一個由資深商界領袖組成的「一帶一路」委員會,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文翠珊對中國採取尚算友好的態度,背後邏輯不難理解──英國現時面對種種難題,導致她與中國打交道時不可能硬碰硬。英國目前主要挑戰是脫歐,急須尋求更多貿易夥伴,文翠珊之前訪問美國、印度、加拿大和日本,目的都是促進商貿,面對中國這個全球主要貿易和投資大國,她又怎能不竭力爭取?

加強對華經貿聯繫,為「後脫歐」時代作準備,是文翠珊此行的主要目的。(美聯社)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早前訪華時,對中國有不少尖銳批評,包括明言「一帶一路」不應是單向的,而應是互惠互利的,似乎擔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可能會吃虧,只有中國獨佔利益。相比之下,文翠珊其實已經客氣得多。

「口頭拒絕,行動配合」,文翠珊一方面必須正視中國有助改善英國經濟的事實,爭取切實利益;另一方面亦要為仕途打算,避免外界營造一種她對中國「叩頭」的印象,否則只會授人以柄,增加來自黨內和在野黨的壓力。

從訪華前一段時間,以及在訪華期間的表現來看,她並未直接了當地正式認可「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西方國家步伐一致,但同時又能簽訂合作協定,並參與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一些經濟項目。從這個角度而言,文翠珊今次訪華,倒也突顯出倫敦在國際事務往來方面的老練。

不過話說回頭,就着「一帶一路」倡議,英中並未達成更多戰略共識。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她今次訪華取得一定成果,但並未掩蓋政治上的過度保守,對英國長遠前景而言,這或許是不夠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