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室】吹哨舉報企業政府 美國的告密文化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特朗普「通烏門」事件再多一名告密者,事件將持續發酵。英語中告密者被稱為「吹哨者」(Whistle Blowers),有如在發現犯罪行為吹哨,吸引民眾注意。在美國吹哨的行為頗為普遍,亦成為維護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作用。

告密者往往會成為被報復對象,因此各國都會成立法案保護告密者。(Getty Images)

告密可以在政府或是企業內部發生,如揭露內部腐敗、違反法律、或對國家安全構成危害的行為。告密者把事件公開並吸引公眾注意,以達到糾正目標。世界多個國家都有設立保護告密者的法律,保護他們不受報復。

國家安全不受保障

在美國第一個保護告密者的法律在1778年訂立,至今多次修改增加,至最近2012年通過的告密者保護加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Enhancement Act)進一步加強對告密者的保護,隱藏他們的身分。

不過相關的保護並不包括國家安全,如著名的前中央情報局(CIA)人員斯諾登,就因揭露稜鏡計劃而遭國家通緝。稜鏡計劃的揭露對美國政府無疑是一次極大羞辱,但也因監聽計劃暴露,終結了美國政府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收集境內外訊息,亦喚醒民眾對保護私隱的意識。

同類事件還包括著名的五角大樓文件及水門事件,告密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衝擊,但也從此限制了美國為政者為求達到政治目的,無止境地濫權不擇手段。

特朗普的通烏門事件也是類似的行為,特朗普若被證明有意透過向烏克蘭總統施壓,以達到打倒民主黨對手勝選的政治目的,那明顯是濫權。

儘使特朗普以「間諜」或「叛國」斥責告密行為,但告密者帶來美國社會的監察作用,成功為國家朝向更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