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經典逃獄片《巴比龍》藍本 百年煉獄化身航天中心

撰文:羅恩賜
出版:更新:

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這個地名,對香港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但你或許會聽過看過《巴比龍》(Papillon)這套經典逃獄電影。它改編自同名人物傳記,當中描寫的「惡魔島」監獄,正正位於圭亞那外海的小島。過去,圭亞那只有惡名昭彰的監獄,囚禁過數以萬計從法國本土流放的罪犯;今天,圭亞那的太空中心蜚聲國際,牽繫歐洲航空業的命脈。這片法國海外領地,是如何走過來的?

圭亞那內的其中一座監獄,有「惡魔島」之稱,島上四處懸崖峭壁,驚濤駭浪,囚犯難以逃脫,很多島上囚犯死於疾病或惡劣的生活環境。圖為監獄的入口,現時已成為遊客到訪圭亞那的必訪景點。(網上圖片)

16至17世紀期間,法國曾數次試圖殖民圭亞那,但都失敗收場。直至1643年,法國終於佔領這片土地,並主要用於奴隸貿易。到了19世紀中葉,當法國正式廢除奴隸制,拿破崙三世就將圭亞那轉型為流放罪犯之地。

他在當地各處興建監獄,例如在圭亞那西邊的馬羅尼河畔,以及離圭亞那海岸約11公里的群島。整個系統於1852年開始運作,直至1953年才全面關閉。

▋ 100年的人間煉獄

在這100年之間,單計馬羅尼河畔的監獄,就接收過逾7萬名罪犯。這個監獄的囚犯每天都要勞動,朝6至晚6工作12小時。他們要造磚建監獄,還要幫忙建造其他建築,例如醫院、法院、鐵路,非常艱辛,囚犯一是過勞死,一是死於各種熱帶疾病。

外海群島由3個小島組成,3個島都是監獄,其中一島名為Île du Diable,有「惡魔島」之稱,島上四處懸崖峭壁,驚濤駭浪,囚犯難以逃脫,很多島上囚犯死於疾病或惡劣的生活環境。惡魔島主要囚禁政治犯,它囚禁過最出名的犯人是猶太裔軍官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1894年他被誤判叛國罪,曾在惡魔島服刑4年。

但最多人知道的囚犯,相信是法國作家沙里埃(Henri Charrière),他在圭亞那的經歷,使他成為傳奇人物。

延伸閱讀:法屬圭亞那「二等公民」的策略性抗爭 由延射火箭到「佔中」

法國作家沙里埃(圖),曾被關在圭亞那的惡魔島監獄,他最後將成功逃獄的經過改篇成小說,使他成為傳奇人物。(Getty Images)

▋ 逃脫惡魔島的「蝴蝶」

1931年,沙里埃被控謀殺一名皮條客,被叛終身監禁加10年勞改。在法國被囚禁約兩年之後,沙里埃於1933年被運送到圭亞那馬羅尼河畔的監獄。他曾經成功逃獄,卻又被捉回圭亞那,輾轉之下被送到惡魔島。1941年,沙里埃以椰子自製小筏,成功漂浮到委內瑞拉。他在當地再監禁1年後獲釋,成為委內瑞拉公民。

沙里埃將以上經歷寫成傳記,並於1969年出版《Papillon》一書,在法國連續21個星期銷量第一。Papillon意思是蝴蝶,是沙里埃的暱稱,因他的胸膛紋有一隻蝴蝶。書中,他亦記載在囚期間耳聞目睹的斷頭台酷刑、懲罰與各種艱苦的生活狀況,有人稱之為「史上最偉大的冒險故事」。197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巴比龍》正是改編自沙里埃的傳記,由已故美國演員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主演沙里埃一角,電影亦成為經典逃獄電影。

《巴比龍》由德斯汀荷夫曼(左)及史提夫麥昆(右)擔任男主角,是逃獄電影中的經典。(網上圖片)

▋ 化身旅遊勝地與太空中心

1953年,圭亞那的監獄系統全面關閉。昔日的地獄之門,逐漸變成旅遊天堂。馬羅尼河畔的監獄在80年代復修後變成歷史博物館,群島上亦陸續開設酒店、酒吧、商店,每年吸引逾5萬遊客登島參觀。

除此之外,由於圭亞那接近赤道、毗鄰大西洋的地理優勢,法國於60年代積極發展航天事業之際,圭亞那就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1964年,法國政府決定於圭亞那海濱城市庫魯(Kourou)興建圭亞那太空中心,至今仍是法國國唯一的航天發射場。1975年,法國與歐洲多國成立歐洲航天局(ESA),法國亦願意與ESA共用庫魯的太空中心。1979年,該太空中心首次成功發射火箭。現在,全球有過半商業衛星升空,都在該發射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