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服裝指導宋曉濤首談製作過程 短時間完成2000件衫

撰文:朱奕錦
出版:更新:

今年的《延禧攻略》風靡了整個夏天,除了帶旺劇中一眾演員,該劇在製作方面也落足本,極力宣揚中國文化,受到外界一致好評。

近日,擔任《延禧》美術指導的欒賀鑫先生聯同負責服裝造型的宋曉濤(Doris)女士在香港知專學院(HKDI)舉行「《延禧攻略》美學解構」分享會,細述設計理念、靈感來源以及製作過程。

宋曉濤(中間牛仔褸女士)是香港服裝造型師,曾任職TVB,早年去到內地發展,擔任多套著名劇集的服裝造型指導,包括《仙劍奇俠傳》、《宮鎖心玉》、《陸貞傳奇》等;美術指導欒賀鑫(宋曉濤右邊黑色短袖男士)是原本是學舞台設計專業,與宋曉濤多次合作,也是劇集《軍師聯盟》等的美術指導。

設計服裝造型前先熟讀劇本

要做一套劇的服裝造型,熟讀劇本、了解每個角色的人物性格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Doris還會參考大量的古畫同宮廷畫作,其中一位叫冷枚的清代畫家給予她不少靈感:「佢嘅風格係融和咗一啲西洋畫作嘅感覺,所以佢嘅畫同埋用嘅顏色唔係好傳統嘅中式,一啲服裝嘅特色都有幫到我去做呢套劇。」所以大家看到《延禧》呈現出來的畫面感是比較柔和同舒服的,有別於于正以往顏色艷麗的作品。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Doris發現乾隆年的的服裝其實很簡約,她亦有結合雍正、康熙年間的特色,但都是以古畫感覺為基準去設計。

在看完劇本,了解完劇情同每個角色的性格同發展之後,Doris就會有一個定位,然後便開始畫「造型設計圖」,緊接的步驟是畫「製作圖」,完成這兩項工作,便開始採購所需的布料,以及繡花的圖案等。

冷枚是清朝宮廷畫家,擅長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他於康熙年間入宮,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此圖為《春閨倦讀圖》(局部)。(網絡圖片)

還原皇家所用布料 製作過程精細複雜

大家通過電視熒幕未必可以好清楚的看到服裝的精細位,但Doris在布料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輾轉各地買布料、請手工師傅縫製等。

Doris會根據資料,盡量採用當時皇家所用的布料,譬如「綾、羅、綢、緞」。當時普遍使用的是「綾」同「緞」,但「羅」用得比較少,好似下圖秦嵐的這套戲服就使用「羅」製作。

Doris解釋到,這個圖案是由一位教授根據一塊出土文物中好小的布的一部分,照著原布的方式,重新織出來的:「本身呢個羅係少可有嘅有小小幻彩嘅感覺,佢喺陽光之下係有小小彩色嘅感覺。」

雖然這是一塊好小的羅,不過它的製作過程相當複雜:「一塊小小嘅羅,佢織嘅方法,一日織唔過6cm,佢最多去到5cm。」整套服飾的織造時間可想而知,而這些正正是中國工藝的精髓。

秦嵐身上這套戲服是採用「羅」製作,好小的一塊紋飾一日也只可以織5cm。(微博圖片)

布料之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絲織品,織造工序複雜。因為時間關係,Doris大多是根據想要的紋飾同圖案,去揀選已經織好的成品:「織任何嘢都要經緯度嚟織,所以佢單單將呢一啲佢要織嘅底個緙絲嘅掛絲,勾上去嗰部機度,已經要超過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嘅時間,齋將呢啲絲掛上去都要好長時間,掛完之後,佢每一個部分嘅唔同顏色都要分段嚟織,單織呢一塊(如下圖紅框所示),一日可能織唔過5cm。佢根本上每一個部分,都需要好多時間去做。」

Doris稱這套戲服不是採用的成塊布料,而是拼接而成:「因為我實在搵唔到咁大塊嘅緙絲,我買咗成品,大概有六塊,一塊大概15cm到60cm,咁我係將上面嘅圖案呢,一塊塊剪落嚟,之後我patch落去另外一塊素色嘅緙絲上邊,呢一個工作係非常之艱辛嘅,但我剪出嚟嗰時,佢係有啲紕漏嘅,我會叫師傅用繡花嘅工藝,逐塊逐塊勾返落塊布度,之後再盡力修補,令大家睇唔出佢有一個修補嘅過程。」(微博圖片)

布料之漳絨

漳絨可用作服裝、帽子和裝飾物等,以絨為經,以絲為緯,用絨機編織,使織物表面構成絨圈或剪切成絨毛的絲織物。

布料之漳絨 漳絨可用作服裝、帽子和裝飾物等,以絨為經,以絲為緯,用絨機編織,使織物表面構成絨圈或剪切成絨毛的絲織物。(微博圖片)

服裝體現京繡精髓 用手推繡代替手繡

原本以為布料的這些圖案,已經算是繡花,其實不然,那只是布料的一部分,是紋飾。而完成布料部分,才是繡花。

Doris坦言以前沒有研究太多的繡花,但今次想呈現出當時服飾的感覺,將京繡的精髓表現出來。

京繡中最出色的是「平金打籽」繡,有別於蘇繡的長短針,京繡基本採用短針繡,所以在顏色的漸變上有些厚重,不是很平滑。但由於時間的關係,Doris用手推繡代替手繡,手推繡是採用專供縫紉、刺繡的機器,配合靈活的手部操作進行推繡。

左為手推繡,右為打籽繡,用線條繞成粒狀小圈,繡一針,形成一粒「子」。(微博圖片)

否認色彩為莫蘭迪色 是純中國風

《延禧》在播出的過程中,網絡便掀起一陣「莫蘭迪風」,無論服飾、家居等都採用此類色系。不過Doris在講座上表示自己的用色全部是照著冷枚畫作的感覺設計,「我冇用過咩莫蘭迪色,我用嘅純中國嘅水墨畫風,完全係中國風。」她堅定地說。

Doris表示自己並非使用莫蘭迪色,而是根據古畫所設計的純中國風。(網絡圖片)
(微博圖片)

配飾之雲肩

雲肩是明清以及民國時常出現的飾物,最初只是用以保護領口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織物。在冷枚的畫作中也有出現該元素,而《延禧》中使用的比重較大,魏瓔珞、高貴妃、純妃、嫻妃等眾妃嬪的服飾上都用採用。

(微博圖片)

配飾之領約

領約是清朝期間妃子行大禮時佩戴的東西。Doris說自己並不清楚這個飾物的製作過程,是找師傅採用敲銅技術,敲出形之後,再鑲入珍珠同寶石。

(微博圖片)

配飾之采帨

清代后妃、福晉、夫人所用的一種佩巾,上面會繡各種紋飾,如五穀豐登、暗八仙、雙喜字、云之瑞草等內容。以色彩同所繡的紋飾區分等級,使用時佩戴於朝掛的第二粒紐扣上,垂於胸前。吳謹言的朝服上繡的便是五穀豐登。

(微博圖片)

配飾之吉服帶

Doris將乾隆吉服帶上的細節運用在常服上面,在簡單的線條上加入很多細節,「佢行起上嚟有啲嘢郁下郁下,有啲動感咁樣囉,顯得個人冇咁死板,靈活咗好多嘅感覺。」

(視頻截圖)

配飾之紐扣

戲中每個人服裝上的領扣或者是鈕,都有特別的設計同選擇,是Doris專門找人定制的「玉石鈕」。顏色、物料各方面都經過精挑細選,這是被觀眾忽略的細節。

(微博圖片)

配飾之鈿子

原本是梳完髻用來固定頭髮,固定完之後會帶一些裝飾物上去,着朝服時會戴上一個網狀的,帽形的箍著頭髮,喺上面鋪滿所有嘅珍珠等,當一個珠寶。

除了上述的一些布料、繡法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還有點翠、絨花等。

非遺之點翠

現在翠鳥已經瀕臨絕種,Doris選擇羽毛染色,之後再加工,或者購買古董飾物同仿古飾物,但是避免有太新的感覺,所以會再進行加工,或者自己做一些首飾。

這個點翠的底採用敲銅方式,用純銀作底,羽毛着色之後再鋪上去。

《延禧》中的點翠全部採用純銀作底,將羽毛着色之後再鋪上去。(微博圖片)

非遺之絨花

絨花的製作工序繁複,到現在仍然無法使用機器取替,一定要全手工製作。主要過程如下:

1.生絲煮熟之後,要將其梳順;

2.燒銅絲

3.將絲夾在銅絲上面

4.剪出來之後,扭在一起

5.用鉗將想做的花的形態,一塊一塊做出來

製作絨花需要很多時間,最艱難的地方就是要染色,Doris說:「要將好細嘅嘢(可能1cm)聚埋一齊,好考功夫,同埋本身真絲好難控制。」而這裡面所有的設計都是根據故宮藏品做,所有的東西都有歷史根據。

絨花在劇中多次出現,現時識得做絨花的人已經好少。(微博圖片)

由看劇本到開拍,Doris只用了大概兩個月時間製作,相當緊迫,連埋她同助手一共6個人,畫花稿的有8人,在繡花方面,手推繡有6人,手繡3人,師傅有24人,跟場的服裝助理有20幾人,總共未夠80人,而整套劇集大概有2000套服裝,非常厲害。

通過做《延禧》的服裝造型,Doris也感觸良多,她感慨到:「其實呢,我一路喺度做緊嗰陣時,我發現好多好好嘅工藝,喺我哋完全唔知嘅情況之下,已經慢慢遺失咗,而且冇得再搵返,所以呢套劇咁受大家歡迎,我都希望大家對於中國嘅一啲傳統工藝,可以有一啲喜愛同了解,同埋去保護佢哋。因為做《延禧》嘅關係,我搵咗好多資料,我睇咗好多曾經出現嘅嘢,但而家佢已經冇可能再出現,已經冇人識做,我哋應該保護我哋自己嘅傳統工藝。」

今次宋曉濤同欒賀鑫是首次分享《延禧》的美術及服裝製作過程,他們也希望大家喜愛這套劇集之餘,可以保護中國一些獨有的文化。(陳順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