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跑手出戰野外定向 山頭探索全靠互信

撰文:蘇子暘
出版:更新:

沒有聲音的世界會是怎樣?「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中,便有3名聽障人士組成隊伍挑戰比賽,參賽者看着地圖找尋控制點,Peter、Lily及Anthony 3人便希望證明聾人都可以挑戰到爭分奪秒的野外定向比賽。
攝影:李澤彤

雖然今次比賽因雷暴警告生效被逼取消,惟Anthony(左起)、Lily及Peter都不忘在終點「打卡」留念。

故事自上年開始,3人於商場看見「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 2017─救援在野」的宣傳海報,Lily指比賽有4000多名參賽者,應該很有挑戰性,加上3人都熱愛運動,每年上山數次,包括大東山、紅花嶺等,看到去年於南丫島作賽,於是報名。當屆賽事他們參加公開混合3人組別,於90多隊選手中排名15,成績絕對不錯。

今屆賽事,記者原定跟隨他們比賽,想不到Peter第一句就說「(你們)未必跟得上」。的確,3人都有跑步習慣,Peter跑10公里賽的時間為1小時10分,Lily的10公里個人最佳時間為1小時,Anthony跑半馬大約2小時30分,難怪Peter坦言野外定向比賽「其實唔難」。

當義工相識10多年

野外定向比賽,選手拿着張地圖,看對地點一直衝便可完成比賽;但奪分式的隊際賽,3個人3把口,要取得共識跑同一條路線,又是另一回事。天生聽障的Peter說, 3人相識很久,早已心意相通:「我們做義工時認識,會到麥當勞叔叔之家、弱智服務、活動攤位等幫忙,因為都合作了10多年,選擇路線時都不用花太多時間討論。」Peter正職為平面設計師,主要設計海報等工作,亦因為喜歡咖啡,閒時會到咖啡店兼職。

沒有聲音的世界,Lily(左起)、Anthony及Peter都用手語交流。
出發前,熱身拉筋是少不免的。

手語先商量 再往前衝
於公司任職圖像處理文職工作的Lily坦言,大家互有默契,不會白白浪費時間:「如果目的地有幾條路線,我們會先用手語商量走哪一條,我們都知道決定要做得快,時間是最重要,所以不會有太多爭執。」Lily又指她們跑步已有一定成績,體能足以應付比賽,今次比賽最考驗腦筋找最快的路線。只是正常人於比賽時,還可以大叫提醒隊友「走錯路」或「唔夠氣要唞唞」,在不能說出口的世界,比賽途中只能靠一個字:信。

「我們會先定好在地圖上哪一處等,然後筆直前進。」Anthony續說:「無論是誰帶頭,我們都相信大家的步伐,畢竟我們都一起行過很多座山,發現走錯了便再拍拍對方通知大家。」當然,他們比賽亦有習慣,如Peter爬山最快,通常山坡上的控制點會由他上山取得,其他隊友在原地等待。平時Anthony於話劇、默劇及粵劇等用身體語言作舞台工作,以自由工作者與不同機構合作,工作性質都是傷健共融,他說聾人其實和正常沒有大分別,今次參加野外定向比賽,便是想突破框架,證明不止健聽人士可以玩,聾人都可以參加,甚至取得好成績。

團體合作不只在跑野外定向時發生,開跑前亦要互相幫忙扣選手牌。

雖然今次賽事因雷暴警告被逼取消,惟他們3人都覺得比賽只屬第二位,幫助籌款才是首位,正如他們隊名「Love Deaf」一樣,希望給外界知道他們是全心全意投入野外定向的聾人,相等於做義工時一樣有愛心。

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17年來首次取消 主辦方:最擔心參加者失望

一張圖 一條路 一個串連無國界醫生與野外定向的故事

曾燕紅的人生課 做人如同野外定向 做錯決定就找回初心

比賽未能開始,唯有拿走地圖作紀念。

「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原定於3月4日舉行,惟因雷暴警告生效,活動被逼取消。為感謝各參賽者對無國界醫生(香港)的支持和諒解,組織將於4月初舉行小型活動,將原定於「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2018─救援在野」當日的「野外救援任務」環節,再次開放予參賽者參加。屆時各參賽者可向無國界醫生(香港)交還賽事的電子控制卡,並領取活動證書及賽事定向地圖以作紀念。相關詳情,無國界醫生(香港)稍後將透過電郵通知各參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