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存活錄.四】長江與後浪 兩代動畫人看前景

撰文:黃雅婷
出版:更新:

早期香港動畫主要為商業製作,直到七十年代末,獨立動畫才慢慢起步。盧子英就是早期從事動畫創作的動畫師,七十年代加入製作行列,自1979年起,連續幾年得到IFVA的動畫組獎項,後來轉為評判。三十多年來,見證了港產動畫的發展和變遷。他每年都認識到年輕動畫師,看出作品裏帶着熱誠和期待。前江後浪,惺惺相惜。攝影:黃寶瑩(此為動畫專題系列之四)

盧子英說:「香港早期的動畫沒有條件去做長片,長片影響力最大,但製作難度也最高。看外國那些動畫長片,要有幾百人的工作團隊,而當時香港的動畫從業員不足50人,可見香港早期拍長片很難。直到1981年,香港才有了首部動畫電影《七彩卡通老夫子》,後來《老夫子》系列一連拍了三套,再數就是1997徐克拍的《小倩》,接着就是現在香港人熟知的《麥兜故事》。」

他說,香港早期並沒有動畫教育的培訓,直到九十年代電腦開始普及。「但早在八十年代已是動畫第一個黃金時代,不少電視台大量使用動畫元素,電視劇的片頭多用動畫代替,後來電視台開始做兒童節目,電視動畫開始大批出現。在電影方面,《新蜀山劍俠》為了加強視覺效果,就使用了動畫特效,其他電影紛紛模仿,使整個動畫業的氣氛很濃厚,有公司更聘請外國專業人員到港工作,使香港和外國有早期的技術交流。」

前浪如此奮進,因早期動畫資訊不足,動畫師往往需要無師自通,加上當時科技初起步,健全社會需求娛樂,令動畫和後期製作有市有價。但到了九十年代,動畫教育隨電腦普及發展成熟,後面的新浪面對的又有新的難題。

圖為動畫前輩盧子英早年的珍藏。
動畫的神奇還在於,就算在一些封閉、專制的國度,也可以透過動畫作為有力的媒介,隱晦地表達異見,成為反抗的能量,促進社會反思。
盧子英
Tommy自言,希望往動畫電影發展。

消磨意志,另謀發展

Tommy(吳啓忠)是一個新晉的動畫師。他讀多媒體出身,選修動畫。畢業那年,一半的同學沒有做回這行;就算入了行,流失率也高,能在同一間動畫公司工作三年已是老臣子了。「因為動畫是消磨意志的事。工時很長,星期六、日有時也要上班,你若不是有很強的意志力,就是你很喜歡動畫,深信自己再捱下去會有一片天,否則,很快就會疲憊,因為看不到將來,會覺得再捱下去也沒意思。」

Tommy近日獨自在工廈租下一間工作室,訪問前,他還在畫動畫,雖然動畫工作叫人疲憊,但他還是留下來。他想成為一個動畫導演。他第一次獲獎時大學還未畢業,那是畢業作品《逆石譚》,作品探討信仰與慾望的關係,動畫中隱藏各種符號和隱喻,畫風細膩,受日本動畫大師金敏影響,背景畫得華麗,角色刻意用上簡單線條,整條短片技術純熟,屬超班之作,因而獲得IFVA獎項。畢業後,他便跟五個同學建立了一間動畫工作室。

一個產業最重要的是它的延續性,不能以為爆紅一套片就會為件事好,如果動畫的配套做得不好,就算出了第二套神作,上映後,觀眾好喜歡,但當他們想看更多時,我們就同觀眾講:「Sorry,我們要三年後才有第二套。」
Tommy

那間動畫工作室是他們的起點。

「當時,我們以為憑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自立門戶,但出來後才發現許多沒法預料的事都會發生。後來只好學習妥協,工作室才慢慢走上正軌。」Tommy說,他們的工作室開張後,沒能接到動畫工作,往往要做周年晚會短片、MV和商業製作。「因為在商業的世界裏,沒人會在乎你是否會做動畫,只在乎你是否可以幫到他們sell到生意。那時做的東西不算我們心中的動畫,只是一些視覺效果,一些火光和煙塵。但為了維持收入,我們能接的都做,桌上遊戲的插畫也畫。」工作室後來走了兩個人。最近,他也離巢 ,另謀發展。

「因為久了會發現各自想走的路都不一樣。有人去了電影公司工作,也有人去了台灣遊戲公司雷亞,後者說,他對遊戲業有憧憬,而我只是對電影有憧憬。 但現在做動畫電影就像賭博─花兩、三年的時間做一套不知成果怎樣的東西,相比兩、三個月交到貨又搵到錢的短片製作,滿足感是不同的。」 Tommy說。

工廈裏住了許多追夢的人,也只有那裏可以讓人發夢。Tommy:「人生去到某個時候,你會了解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我最想拍電影,參與電影製作,而其他在工作室留下來的人則因為想繼續做廣告和節目,覺得那些東西更入屋。」

左起為Issac、黃俊朗和他們的老師師麥盛豐。

得獎之後,各奔前程

黃俊朗、石家俊(Isaac)和黃梓瑩(Jess)是更後的浪,他們是香港公開大學同學,去年畢業,畢業作品《暗房夜空》一舉拿下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大半年過去,他們各自選擇不同的路,一個遊歷世界,一個在不同的動畫工作室兼職上班,一個做平面設計工作。大獎光環下,他們還是冷靜地思考許多問題:

動畫是一個表達想法的良好媒介,但是這條路能走多長?我到底過怎樣的生活?愛動畫就一定要入行?動畫在香港真的有未來嗎?

黃俊朗和Isaac因為這個訪問,又回到了公開大學。製作動畫的教室今晚還是坐滿了埋頭苦幹的學生─香港每年修讀與動畫有關課程的畢業生足有數百人,後浪緊接,然而政府和行業有回應他們嗎?

他們的老師、公開大學動畫課程高級講師麥盛豐如是說:「香港市場上尚存少量大型的動畫公司,正發展動畫和真人結合的電影,如快將上映的《明日戰記》。近年,成立小型動畫公司的門檻降低,一套有質量的動畫其實取決的是個人,而不是機器。」因此,剛出校門的畢業生也會自行開設工作室,自己接生意來做。

年輕的他們對動畫業抱有期望,相信主要有心做,一定可以做出佳績。

麥盛豐說,這些小型工作室的網絡和關係都很好,大家熟知彼此的長處,一旦遇上大項目需要更多人手時,往往能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大的團隊。難得的是行內有這樣的良性競爭,一旦團結起來,刀仔可割開大樹。

而政府也多了支持,推行「動畫支援計劃」,讓一些新的動畫工作者多了新的機會。香港的動畫產業近十年來益趨小型化,盧子英分析:「香港過往大型動畫公司多,因為當時香港不只服務本地動畫市場,同時也服務亞洲不同的地區。因為香港動畫的起步算早,技術比鄰近地區高,而且製作費相宜。但今時今日,香港租金高昂,人工貴,成本高,而東南亞如泰國的動畫產業已成形,毋須再依賴海外幫忙,於是,香港動畫市場愈收愈窄,以致部分人被迫到內地發展。」

他說,至近年,內地也有自己的動畫產業,香港動畫市場只好更往內萎縮。大型製作公司無以為繼,結果,新模式就是發展小型動畫工作室。政府在創新中心以低於市價的租金把地方租給動畫公司,因而也成為小型化動畫產業的推動力。這種新的動畫發展模式在遇到大項目時,可自行組合起來,互相合作,聽似增加了行業彈性,但亦有其壞處。Tommy說,臨時湊腳的團隊未必有默契,尤其是動畫電影這類長篇製作,一時三刻也不易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曾有投資者拋了一個計劃給他,問他做到嗎?

他只好支吾其詞:「不是做不到,但一時三刻去哪裏找人,找到合適的人又要大家夾期。」

+5

所以,要重振香港動畫,需要長期奮戰,首當其衝必先改善行業的配套:「一個產業最重要的是它的延續性,不能以為爆紅一套片就會為件事好,如果動畫的配套做得不好,就算出了第二套神作,上映後,觀眾好喜歡,但當他們想看更多時,我們就同觀眾講:「Sorry,我們要三年後才有第二套。」

政府一直表示推動創意產業,2012年亦成立了「動畫支援計劃」,資助小型工作室創作獨立動畫,但資助金額只足夠製作短片。另一邊廂,電影發展基金又不接受動畫電影申請,動畫電影難以找到投資者,使產量長期短缺,因此,在香港電影獎項中長期缺席,形成惡性循環─沒有投資,就沒有出品,也就沒有獎項和市場,也就無法說服新的投資者。目前雖然有些商業製作,但內容單調,以致一些擁有技術的新晉創作人卻步。

就算得到金馬獎,他們一樣在動畫門前來回踱步:Isaac畢業後,眼見行業前景不明朗,只好選擇平面設計工作;黃俊朗也沒有因為獎項而一頭栽進動畫業,盲目追逐更大的成就,而是在動畫工作室兼職。他認為,創作就是生活,因而希望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麥盛豐表示,香港的動畫教育看重技術培訓,然而,動畫教育並不是訓練學生當行業的齒輪,以實現人們對動畫產業的期望,應該是令這群人有他們的夢,做想做的事。

Tommy有份參與的香港電影《今晚打喪屍》動畫片段.

後記:動畫是自由的語言

許多人認為,動畫不過是小眾的興趣,動畫迷不是迷日本文化,就是宅就是毒,然而,動畫其實是一種泛媒體的創作:電視劇的片頭、電影的特效、新聞節目那閃爍與鏗鏘的文字效果都是動畫的一種。動畫又是無處不在的文化,教我們一代人看到《成語動畫廊》、教育電視的「細菌大王」就會想起過往的回憶。

再說,比起真人拍攝的地鐵告示,動漫化的港鐵告示亦更引人共鳴。黃炳在受訪中就提到,動畫予人純真的感覺,就算他在動畫裏講自瀆、講賣春、講墮胎,觀眾容易接受,看着微笑,這就是動畫好玩之處─一切的內容變成動畫也就變成含蓄而輕鬆的語言,而在這種語言中,人人皆感到輕鬆、自由。盧子英認為,環視兩岸三地,香港是做動畫最好的地方,香港雖然有過政治動盪,但並不持久,沒有歷史包袱,「日戰時期對台灣影響很深,令當時的台灣變得封閉。對比之下,我們一直享有創作自由;作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直到今日我仍然自由地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他認為,台灣人的本土意識深深植根在他們的腦海,令他們在創作上受到局限;而中國內地受到的限制就更大。「但我們在思想上沒有受到限制,而且,動畫的神奇還在於,就算在一些封閉、專制的國度,也可以透過動畫作為有力的媒介,隱晦地表達異見,成為反抗的能量,促進社會反思。」

點選重溫其他資深動畫人的故事:

【動畫存活錄.一】麥兜導演袁建滔:回到初創企業 慢慢行走更遠【動畫存活錄.二】動畫人麥少峰 獨行的哲學【動畫存活錄.三】少女的汗做雪條、看妻子為娼:有種動畫叫黃炳

上文節錄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香港動畫存活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