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開打 北京面臨一場硬仗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上周,美國正式開始對來自中國的340億美元商品徵收額外關稅,中方亦同時推出報復措施。彼時被人們視為「黑天鵝」的貿易戰已然成真。或許長期來看,中國有機會挺過貿易戰的衝擊;但短期內,中美無論在經濟籌碼或是政治影響力上都存在不小差距,貿易戰對當下的中國注定是一場硬仗。

香港時間7月6日清晨,一艘散裝貨輪正以14節的高速疾馳在黃海水域。貨輪由美國西雅圖出發,正滿載7萬噸大豆駛往大連港,只要在當日正午關稅落閘前靠港清關,便可省下8,000多萬人民幣成本。

而過去的一個星期,無論對中國的政府官員,或是大小投資者都注定是難熬的一周。儘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已多次輾轉中美間遊說,美國大小商會亦向總統特朗普施壓,卻仍無力阻止貿易戰開打。

另一方面,中國在應付貿易戰的外交戰線亦遭遇挫折。根據路透社報道,劉鶴、外長王毅等中方高層官員向歐盟提出,雙方進一步開放市場,並在中歐峰會上發布一份強硬的聯合聲明,反對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建議遭歐盟拒絕,更有歐盟官員表示:「我們幾乎同意所有美國對中國的投訴,只是我們不認同美國的處理手法」。

中國國務院總理破例提前半年趕赴歐洲出席「16+1」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或與美國發起貿易戰相關(路透社)

貿易戰開打源於實力差距

對特朗普而言,開打一場注定「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戰,最大的誘因不過是:這場戰一定能打贏。事實上,單看中美兩國間的經貿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足為奇。當下,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不過1,300億美元,但出口額卻高達5,000億美元之多。早前,特朗普政府威脅開徵2,000億美元關稅,便是吃定中國難以「加碼報復」。更嚴重的是,中國對不同市場貿易額基本平均,但對美貿易卻為中國貢獻了約八成的順差,市場依賴可說相當嚴重。

除了出口份額,中國對美還存在嚴重的進口及科技依賴。以大豆為例,中國將美國大豆列入報復名單後,替代的巴西大豆價格隨即暴漲;縱使中國早前將孟加拉、印度等《亞太貿易協定》國家的入口大豆關稅降至0,但由於養殖業對大豆飼料的巨額需求,其產量仍難以填補美國大豆留下的空缺;加之中國境內缺乏土地種植大豆,這一報復措施不可謂不痛。而在科技領域,單是中興這家科技製造業巨頭的生死居然拿捏於白宮政策手中,已足夠突顯中國對美製造業和核心產業的嚴重依賴。

另一方面,中國至今也難以突破二戰後建立起的「美元體系」。在國際大宗貿易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的當下,美元可謂是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這一局面帶來兩個結果:其一,人民幣的發行需以大量美元儲備作為基礎;其二,中國必須購入大量美債以維持美元的穩定性。自2008年推動四萬億計劃以來,中國貨幣發行量高居世界第一,其主要信用基礎便源於巨額的外匯儲備;外匯佔款更佔中國釋放流動性比例六成之多。外匯儲備的重要作用,令中國在2015年人民幣下跌時重手干預匯市,以防資金外流。

眾所周知,貿易順差是中國外匯儲備的重要來源。2018年,中國貿易儲備淨值約為1.9萬億美元,比2013年的2.9萬億美元已下降許多。按最壞情況,即中美雙方貿易陷入停滯,這一數字將每年下降3,500億美元,對中國來說顯然難以承受。更嚴峻的是,貿易戰將促使在中國境內投資的外國企業撤資;當下,外資在華總資產數額約為1.55萬億美元,佔外匯儲備的大部分,一旦集群走資,人民幣穩定性將遭遇嚴重衝擊。換言之,貿易戰衍生的金融影響亦不可小覷。

中國須慎防四大陷阱

中美貿易衝突爆發初時,曾有人提出:中國可通過拋售美債,將貿易戰升級為金融戰,與美國「攬炒」;早前商務部發言人提及:「中國將推出數量型和質量型的報復措施」,更令部分人遐想聯翩。然而正如上文所言,中國當下的外匯儲備並不穩定,拋售美債將令人民幣基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中國所持美債比例僅佔美債總額7至8%,若然拋售,很快便會被美聯儲或其他買家低位收購,掀不起太大波瀾;即使市場難以消化,美方也可通過定向違約的方式,凍結中國持有的美債。

圍繞貿易戰,習近平本人一直相對低調。本月中旬在京舉辦的中歐峰會,他相信將破例出席,屆時的表態值得關注(路透社)

事實上,除了拋售美債,中國國內也有不少應對貿易戰的非理性論調,包括通過升值人民幣達到對美讓步,及通過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對沖貿易戰造成的經濟衝擊。1985年,日本同美國就貿易問題妥協,簽署《廣場協定》,通過大幅升值日圓減低與美貿易逆差;一夜時間,日本憑空產生的大量資本無處可去,只能湧入房地產市場,並大肆進行海外收購;泡沫破裂之後,只得經歷失落三十年的苦果。

而仿照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進行經濟刺激,亦將帶來類似後果:即新產生資本流向基建和房地產投資,令近年來持續推動的「去槓桿化」努力付諸東流。事實上,這類想法突顯出國內不少人應對貿易戰的浮躁想法:部分人想在短期內抵消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也有部分人保持「義和團式」思維,認為給美國點「顏色看看」,就能令特朗普收手。

早前中國官方人民網發布系列文章《三評浮誇自大文風》,可視作北京對浮躁民粹主義思維蔓延的警告。文中點名批判《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等類似文章題目誇大事實,自吹自擂,只會「製造浮誇風氣,混淆是非黑白,顛覆公眾認知,極化國民心態」。而在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現實下,一旦貿易戰升級,短期陣痛非但不能避免,更可能令中國堅持的結構性改革功虧一簣。上文已提及,目前中國仍存在嚴重的科技和市場依賴問題,若要避免在貿易衝突中處於劣勢,則須分散市場風險,且進一步加強科技製造業水平。

以「中國將印度大豆關稅降為零」一事為例,政策重點實非解決「大豆問題」。《香港01》7月3日所刊《貿易戰正酣 中國為何降周邊國家關稅》一文中已提及:本輪降低關稅並不限於大豆,更包括海產、醫療用品、鋼鐵等不同領域共8,549種商品,此舉旨在調整自身經濟及貿易結構,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近期亦密集式宣布多項對外開放措施,涉及能源、稀土、電網、金融等敏感領域,可見改革及開放的決心。而在科技領域,中國則應避免類似山東常林機械集團靠「高新技術」騙取補貼,濫竽充數的情況,令「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得以實質落實。

萊特希澤(左)和納瓦羅(右)作為重要對華鷹派人物,二人對特朗普政府當下發起貿易戰的影響頗大(路透社)

直至如今,仍有一些媒體認為貿易戰只是中美間的經貿衝突,可以通過簡單的談判和讓步達成共識,甚至認為只要熬過特朗普執政的四年,或在年末中期選舉時民主黨取得勝利,便可渡過這次危機。輿論場上也不乏特朗普上台以來一直以來的論調:他是個不靠譜的瘋子,不可預測。

更敏感議題或逐一燃燒

可是,不難發現,特朗普上台後朝野矛盾雖然迅速激化,但在對待中國的立場上卻有着高度共識:由上個月參議院通過法案,要求凍結特朗普對中興集團的解禁令;再到早前國會通過多部涉台法案,加強美台間外交及軍事聯繫;以至回溯去年美國通過《國家安全報告》及《國防戰略報告》,將中國明確列為對手(Rivals)。從白宮官員、國會直到社會精英,「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對手」已變成全美上下的共識,不會因政權更迭而轉移。

在此過程中,由於特朗普一直傾向重商主義,貿易被列為對華發難的「最佳選擇」,但其背後線索來源則是:對於崛起迅猛的新興中國,急於守成的美國將採取一切手段加以遏制。而當貿易這一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壓艙石被丟入海中,台海、南海等更敏感的議題也會逐一燃燒開來。誇張點說,除了常提及的「戰略機遇期」,如今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

7月6日貿易戰開打當天,商務部發言人提到:中國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保護企業家精神,強化產權保護,為世界各國在華企業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如果中國真能挺過陣痛期,並落實上述措施,固然是鳳凰涅槃的過程。可是知易行難,無論對北京政府或是全體國民,都需要極大的定力和上下團結,方可跨過這一難關?

上文刊載於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中美貿易戰開打 北京面臨一場硬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