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三】眼科醫生:視光師需先消除內憂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眼科醫生龐朝輝是香港醫務委員會委員,曾提出改革輔助醫療體系的建議。對於視光師業界提出不同的改革輔助醫療體系的意見,他指出現時面對公營醫院壓力爆煲,是合適時候討論與改革輔助醫療業管理局的相關事項。他認為輔助醫療業管理局的組成有改善空間,雖然有業界人士及香港醫學會的醫生代表,但透明度不足,而且沒有選舉制度令其透明化,故他建議增加更多業外人士及持份者的組成比例。可是,他認為無論是業界提出的輔助醫療業管理局及相關輔助醫療的委員會改革,或是改善轉介制度,均需要審慎考量,並且着手處理視光師所面對的問題。

上文提要:有視光師認為要擴展全民眼檢,而現時學童眼科保健並不健全,故建議未來可考慮先推動全面學童眼檢。可是,眼科醫生龐朝輝認為在推動之先,視光師有必要先處理「內憂」問題。

相關文章:【基層醫療.二】香港何時才有全民眼檢? 學者籲先擴展學童驗眼

龐朝輝認為,必須先解決醫療券的濫用問題,完善監管。現時醫療券計劃為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提供2,000元資助,累積金額上限可至5,000元,當中包括視光師提供的服務,但只限於第一部分註冊的視光師。不少長者會利用醫療券配眼鏡,政府檢討醫療券後發現,部分視光師每宗醫療券申報金額高達5,000元,令長者單是配眼鏡便用盡醫療券,無法利用資助金額作其他方面的治療。

衞生署本月發表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檢討報告,發現「過去數年視光師在計劃下申報極高醫療券金額的宗數不成比例地多」。報告指出,直至2018年年底,視光師只佔全港已登記醫療服務提供者約9%,但申報金額卻佔整年28億元總金額約27%,近7.6億元。 視光師的申報金額百分比亦由2015年佔總金額約4%,升至2017年約19%。2015至2018年間,每宗醫療券申報金額中位數高達1,600至1,951元,對比同期西醫的250至300元中位數超出六七倍。報告提及會考慮參考視力檢查市場價格及個別福利計劃下供配置眼鏡的金額,將醫療券申報金額上限設為每兩年2,000元。

當局自去年6月起,規定長者每兩年只能用2000港元於視光服務。(黃寶瑩攝)

倡先加強與私家眼醫協作

龐朝輝認為必須先加強監管視光師,才能研究視光師職能問題。另外,由於眼鏡店舖有其商業考慮,甚至可以作宣傳活動,有別於醫生不能自我宣傳,因此若然要改變現行的轉介制度,他認為視光師亦要與醫護人員看齊,受劃一的同類型規管。

其次,龐朝輝認為視光師必須搞好「內憂」。他分析,由於歷史原因,視光師劃分為四級,但各級的分工準則、流動階梯並不清楚。他說,如果一級視光師可以轉介病人,必須列明其餘級數視光師不能轉介的限制及原因,同時要為不同級數的視光師提供清晰的劃分及晉升途徑,如同護士亦分為登記及註冊兩種。他又提出疑問,若然推動強制性持續進修,應該應用於哪一級別的視光師?四個級別的視光師又應否劃一?他直言,由於有太多持份者的關係,在討論改變現行轉介制度時,上述細節需要處理。

去年醫管局眼科門診共有141,867個預約新症,當中穩定新症佔7.3萬多宗,輪候時間中位數由12至99個星期不等,最長輪候時間更達162個星期。龐朝輝認為視光師將病人轉介至公立醫院眼科醫生的原意是好,能夠分流病人,減輕眼科醫生應診的壓力,但關鍵是要清晰界定「分流」的定義。他特別指出,視光師為眼科醫生分流病人,當中應該不涉及病情管理。他坦言,由於法例並未賦予視光師涉及醫療範疇的權力,因此「何時轉介」這個問題必須清晰釐訂。

龐朝輝認為輔助醫療業管理局的組成有改善的空間。(黃寶瑩攝)

龐朝輝補充,視光師若是做到即時轉介,已經是進入醫治眼病及診症,屬監察病症的階段。他提出一連串疑問,包括視光師應該在什麼情況下決定把病人轉介至眼科醫生?視光師若介入醫療程序,應否受到醫委會監管?如何防止轉介制度加重公立醫院眼科醫生的壓力?他認有關方面需要作出探討,並考慮醫管局承受能力,以免令整個轉介制度淪陷。

他建議私家眼科醫生與視光師加強協作,以減少公營醫院壓力。他認為,「耀眼行動」便是一個好例子。鑑於公立醫院的白內障病人持續增加,輪候手術時間不斷延長,政府於2007年撥款推行首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以提供更多白內障手術。龐朝輝指出,政府有意推動「青光眼轉介」,若能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或是加強視光師與私家醫生合作,會是可行方案。

相關文章:【基層醫療.一】公院爆煲 輔助醫療系統卻「懷才不遇」【基層醫療.四】物理治療專業 「免轉介」打破限制

上文節錄自第15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25日)《眼科醫生:視光師需先消除內憂》。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