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論》一百五十周年閱讀《資本的幽靈》

撰文:吳冠緯
出版:更新:

今年是《資本論》問世一百五十周年,而明年則是馬克思冥誕兩百周年。各地的政治組織與知識社群紛紛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之,然進一步則是去質問:應該如何去重讀馬克思?

 

如《共產黨宣言》開宗般 ─「一個遊蕩的幽靈」(Ein Gespenst geht um) ─ 就劍指眼前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一又半個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滾滾長流開枝散葉出不同的詮釋及理解,可以說是書盡千古風流人物。而如果還可以在這閱讀清單上加許一個名字,那麼就 Joseph Vogl 吧。

Joseph Vogel (1957-) 現為柏林洪堡大學的文學學者,以翻譯Gilles Deleuze 及 Jean-François Lyotard著作見聞於德語知識圈。 2010年,他的代表作《資本的幽靈》(Das Gespenst des Kapitals)由專門出版歐陸文史哲論著的瑞士出版社 Diaphanes 發行,除了以跨領域研究批判資本主義外,也批判主流政治經濟學一直為資本主義辯護其不可褻瀆正當性,得到了德語知識圈的迴響。本書曾獲得歌德學院獎助翻譯,英譯本The Specter of Capital 於 2014 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社推出,簡體中文譯本則同年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Joseph Vogel (1957-) 現為柏林洪堡大學的文學學者 (Literaturwissenschaftler) ,在德語知識圈以翻譯Gilles Deleuze 及 Jean-François Lyotard著作見聞。 2010年,由專門出歐陸文史哲領域的瑞士出版社 Diaphanes 發行其代表作《資本的幽靈》(Das Gespenst des Kapitals)(資料圖片)

 

《資本的幽靈》與 Jacque Derrida 的《馬克思的幽靈》皆呼應了《共產黨宣言》,而其宗旨為除魅「遊蕩在世界的幽靈——資本主義的幽靈」(Ein Gespenst geht um in der Welt – Das Gespenst des Kapitalismus)。市場機制的理性自律,從 亞當史密斯《國富論》的「看不見的手」以降,到奧地利學派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啟蒙的新自由主義等,被主流政治經濟學家幾近奉為聖典教律。《資本的幽靈》正是點出「市場機制的不理性」:箇中服膺於市場機制者將之視為崇拜信仰般,為市場機制的合理性自圓其說,藉此說明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不證自明及無所不能。然而,藉由作者所自創的字彙「經濟正典」(Oikodizee) , 就像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當年批判神學所提出的「神義正典」(Theodizee) 般,則是點出了這樣的「信市場得永生」:一方面設立了一套自圓其說的市場法則,來使得市場的行為猶如自然科學的法則般得到證成;另外一方面也藉著市場機制給予箇中信徒有其信仰及道德的依據,將市場機制視作為真理圭臬,將人的理性自律等同於市場機制的道德法則,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輔相成。這樣的想法,在資本主義日趨走向金融市場的虛擬 (virtuous) 跟美德 (virtue) 性質,尤其是Bretton-Woods-System 由貨幣主導的市場導向下越來越能夠自圓其說。

 

以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的歷史演進舉證,市場的行為是由非理性所驅使,反之伐討掠征的力量,才是界定市場機制的核心內裡。或許這一過程能夠兼顧創造與破壞,但這樣的力量也終將有一天失衡而走向自我毀敗,尤其是當市場機制藉由金融體系完全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一環節,可能吞噬每個人的生活,進而陷入失控的風險與危機之中。這一論述在作者 2015 年的著作《主權效應》(Der Souveränitätseffekt)之中繼續延伸,尤其是在 Lehman Brothers 等金融商品衍生出的資本市場系統危機已變為現實,而不再是 Don DeLillos 等小說家的虛構故事,我們更應該從社會演進的歷史脈絡來探討,國家如何處理政府組織的私有化問題,並且同時透過主權賦予的權力衡調市場機制。

 

這樣的力量也可能有一天失衡而走向自我毀敗的狀態,尤其是市場機制藉由金融體系完全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一部分,可能吞噬每個人的生活,進而陷入失控的風險跟危機之中。(VCG圖片)

這樣的想法或許能夠遙遙呼應馬克思主義的商品拜物教:不僅是將商品的交換價值作為衡量一切所有事物,也是將可否交易的價值等同社會倫理價值的虛假認識。此外,Joseph Vogl 批判市場機制的「經濟學正典」,就像是近代哲人如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等對當時神學的批判,即是說,神學的形而上轉化入世俗化的現代化過程之中,體驗的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市場所崇拜的商品價值,另外一方面則是國家主權不可侵犯的正當性。

 

現代性繼承了神學的形而上性質,現代國家的工具治理則調節和制衡資本主義市場隨時可能失控的危機 。近年,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以及社會極端化的問題(如極右派或是保守主義的興起)接踵而來,就此而言,國家與市場的關係應該得到更多的審視與討論。主流政治經濟學者一直堅持政府組織應透過私有化解決效益問題,這種呼聲已不適用於對當代的危機。在今天,這樣的學術典範必須得到修正。當然,這並不代表過去蘇維埃以官僚體系治理的強國家理論會就此死灰復燃,更不代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必要在一又半個世紀後再度榮陞眾人感恩讚嘆的聖典(或邪典),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夠從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著作之中打開一個工具箱,藉以分析和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病理,然後試圖提出可能的解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