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有哲學:在各種技藝與執著中尋找哲學思考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在「哲學」逐步發展為學院派的代表和「艱澀難懂」的代名詞以前,最早的哲學家們首先對自己生活的周遭世界發出了種種好奇:宇宙如何運行?物質由甚麼組成?人與自然的關係又是怎樣?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如今我們已經能輕而易舉的回答其中一些問題,但另一些仍有待人們發掘當下的意義。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01哲學也帶著相似的疑問再次出發,體察各行各業中的智慧,試圖理解社會如何運行以及哲學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現時,許多人聽到「哲學」二字唯恐避之不及——反正也讀不懂何苦給自己找麻煩,而研究哲學的人在大眾心中也彷彿自帶光環(或被揣測為象牙塔裡的奇怪生物?)。但避無可避,哲學終究還是無處不在,滲透於生活的點點滴滴。

 

了解日本的讀者大概一下就能想到將哲學貫穿於生活的例子。在我們購買、使用MUJI商品的同時,莫不是被一種追求極簡、節制的理性所影響。社長金井政明曾在考察香港本地家居之後說:「我們雖是零售商,卻倡導大家不需要擁有那麼多身外物。」這也與藝術總監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描述的「以極端理性的視角使用資源和體物的哲學」相一致,亦頗有日本禪宗意味。

轉瞬即逝的櫻花、講求的瞬間之感還是日本文學都體現了日本人對於「瞬間」的眷戀
轉瞬即逝的櫻花、講求的瞬間之感還是日本文學都體現了日本人對於「瞬間」的眷戀
轉瞬即逝的櫻花、講求的瞬間之感還是日本文學都體現了日本人對於「瞬間」的眷戀

在日本生活過20年的旅行作家史蒂夫•鮑威爾(Steve John Powell)就寫文探討過日本新幹線列車員手口並用、對著停站列車「指差確認」以檢查、確保列車安全的「儀式」,並認為列車員正在做一種「正念」練習。他引用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研究,將「正念」解釋為一種瞬間意識。而對於「瞬間」的眷戀也貫穿於日本文學與文化之中,如:欣賞轉瞬即逝的櫻花之美、茶道講求的瞬間之感和松尾芭蕉俳句中一霎的頓悟,進而這又成為日本人「一期一會」、珍惜此刻的理念。



日本無疑是善於將哲學真實體現並運用於生活的國家,那麼在香港是否也有類似的生活哲思呢?此前在媒體對保濟丸經理朱家榮的採訪中,他透露了現時「中藥西製」的理念,即將西藥講求精準的微觀哲學同中藥「注重整體治理,賦予身體和宇宙萬物關係」的宏觀哲學相結合。

香港諸多行業中也存在自己的哲學

通過分析港產漫畫《老夫子》,研究者也發現其中出現的吸血鬼等鬼神的形象,是畫師體察了華人文化圈對鬼神及超自然之物的崇拜。而近年香港的社會運動中,哲學也無處不在,扮演著理論支持的角色,其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就是源自美國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和羅爾斯(John Rawls)的論述。



我們看得見的是行為與現象的浮現,但看不見的背後卻是思想的運作,但恰恰又是那些「看不見的」無時不刻影響著社會運行與前進的方向,不論是在家居、交通、醫療還是其他任何領域。了解不同行業實踐中形成的智慧,也將令我們見微知著,思考並更加理解是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日常思維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