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普拉:從 New Hollywood 到 Blockbuster 的教父歲月

撰文:方川明
出版:更新:

4月7日,是電影導演法蘭西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的生日。近年來辦理紅酒莊園的他專注酒品業務,甚少於影壇露面。故此,對今天的影迷來說,「法蘭西斯・哥普拉」這名字,更多標記在酒舖、超市排架的酒樽標籤之上,而非戲院票房或電影海報。曾幾何時,哥普拉是掀起新電影運動(New Hollywood)的重要旗手之一。技驚四座的他,在荷里活呼風喚雨。

法蘭西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

教父的育成

哥普拉在美藉意裔文藝世家中成長。從小受家人薰陶,除了貴價紅酒,哥普拉還滿腹藝術理論、古典樂理。據說,年青的哥普拉想當詩人,後來發現自己寫字實在不行,輾轉報讀劇場課程;在戲劇學院待了幾年,發覺電影才是自己的「真愛」。他重新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但是修讀電影課程。畢業後,哥普拉加入了——素有「美國 B 片王」之稱的——羅渣・科曼(Roger Corman)旗下的製作公司,擔任剪接、製作助理及執行導演等職務。

年輕時的羅渣・科曼(Roger Corman)

有別於荷里活大片商的保守做事方式,羅渣一向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模式生產大量電影。他樂意提攜後輩,慷慨地提供執導機會給後起之秀,故其公司有「科曼電影社會大學」的讚譽。羅渣培育了無數電影人,包括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金像影帝傑尼高遜(Jack Nicholson)、喬・丹堤(Joe Dante)和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等等,當然少不了哥普拉的份兒。

拍過幾齣低成本電影後,哥普拉自覺學有所成,就自立門戶,成立西洋鏡工作室(American Zoetrope)。雄心勃勃的他租下細小的舊工廠,購入其時最先進的儀器,更買了一架小型貨車改裝成放置拍攝器材,仿照消防員出勤般機動。哥普拉傾盡成本,招兵買馬,志在幫助志同道合,在八大片廠主宰的荷里活,謝絕片商挾制,殺出新血路。

哥普拉與西洋鏡工作室(American Zoetrope)團隊

教父的誕生

1970年,由哥普拉執筆編劇的電影《鐵血將軍巴頓》(Patton)贏盡口碑,更獲得當屆奧斯卡的最佳劇本。意大利小伙子打出名堂,從此擠身荷里活一線製作人行列之中。然後,哥普拉接下了黑幫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的執導工作。從今天看來,《教父》是殿堂級經典,有說是繼《大國民》(Citizen Kane)和《迷魂記》(Vertigo)後美國史上最完美的電影藝術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影人。然而,拍攝過程遠非一帆風順,堪稱「製作地獄」(補:相比後來的《現代啟示錄》,根本是小兒科)。哥普拉跟片商周旋較量,在幾近被解僱的險況底下,他執意由——八大片廠的演員黑名單 No. 1——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和新面孔阿爾柏仙奴(Al Pacino)擔演主角。

哥普拉《教父》(The Godfather)海報

此外,法蘭西斯與攝匠 Gordon Willis 棄用傳統片廠的「全天候打燈方法」,鋌而走險改用局部打燈照明,光暗並用,使電影拍出來有如油畫一樣好看外,還呈現了戲裡角色難以莫測的心理面貌,巧妙地呼應江湖險惡、利慾薰心的電影主題。對哥普拉來說,《教父》不僅是一齣黑幫電影,他透過戲裡柯里昂家族(The Corlenoe Family)兩代交接的故事——從家族事業變成一盤生意,側面描寫了美國的資本主義精神:老柯里昂象徵著傳統的宗族觀念,取替他的么子米高・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則代表二戰後金權掛帥、資本壟斷和做事不擇手段的唯利價值觀。這方面,在續作《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Part 2)表現更甚。

而有趣是,哥普拉本人的來歷與劇中的意裔黑幫家族非常相似,更有說米高正是法蘭西斯的「另一個自我」(alter ego);《教父》系列是他透過電影媒介寫下的懺悔錄。後來,口碑好壞參半的《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3)為我們提供了「終極答案」:哥普拉找來自己的親女兒蘇菲亞(Sofia Coppola)擔演戲裡米高的么女一角。

更多《教父》系列電影劇照:

+20

教父的黃昏

說來話長,到底哥普拉犯上了什麼「罪孽」呢?首集《教父》上映後,法蘭西斯可謂漸入佳境,他摘下了無數影壇獎項,也贏得觀眾掌聲。及後的《教父續集》和《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亦相當成功。哥普拉為世人證明了三十出頭的年輕人有能力掌控大電影,好讓美國片商放手一搏,願意給予年青工作者製作機會,為舊世代壟斷的影壇帶來生機。可惜好景不常,由於大片廠過份信任新一輩影人,很多大製作往往因導演一人的美學追求,犧牲了其他人的汗水(更重要是投資者的薪水);無了期的延工,不停的融資,最終成品雖獲得少數影評人的讚許,但票房上卻沒法回本。有些電影公司更因此面臨倒閉的危機,其中一例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外景製作之困難,加上歹運連連,為了完成拍攝,哥普拉更賠光了自己的家產(有興趣的讀者,可看由哥普拉妻子掌鏡拍攝的紀錄片《黑暗之心》(The Heart of Darkness),它詳細地記錄了《現代啟示錄》的製作情況)。結果,昔日的影壇鉅子疲於奔波,為還欠債的他不斷工作,接拍一些連自己也不喜歡的電影作品(包括《教父第三集》)。曾經喜愛的職業變成了沉重的苦差;也許,這就是哥普拉晚年放下導演筒,投資紅酒莊的原因。

最後補充一句:命運弄人,正是法蘭西斯的老友盧卡斯(George Lucas)結束了風光短暫的 New Hollywood,其《星球大戰》(Star Wars)換來了延續至今的 Blockbuster 時代。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