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中的歷史》:汪精衛是一位領袖、導師還是民族罪人?

撰文:商務印書館
出版:更新:

【01哲學編按】汪精衛曾經是人民英雄,年輕時不惜犧牲自己企圖剌殺清朝攝政王,證明革命軍不是「遠距離革命」等勇敢行為。
汪精衛一個愛國這麼深的人,為何二戰時會投靠「日軍」?他真的如民間所說因自私和貪生怕死,而成為歷史中的漢奸嗎?今次《日記中的歷史》中的〈從領袖、導師到民族罪人:陳克文筆下的汪精衛〉,為我們更加立體地描繪了汪精衛這個人。

陳克文一直官位不高,但一直在孫中山和汪精衛等人身邊工作。(wikimedia commons)

數十年來,關於汪精衛的評價海內外學術界曾有過眾多的論著。幾年前,李志毓新著《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註1】出版,分析了汪精衛怎樣從一個反清烈士到降日漢奸的心路歷程,應該是學界關於汪精衛研究的最新成果。

與此同時,前些年海峽兩岸先後出版的《陳克文日記》【註2】有相當多的內容涉及到日記主人與汪精衛夫婦之間的關係,文字平實真摯,極富感情,可以讓我們從這個年輕時就是汪精衛追隨者、崇拜者,後來又是他多年部屬的筆下,去看待汪精衛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及其變化,從而了解大時代中人物思想的演變。

汪精衛年輕時,曾暗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收監。(wikimedia commons)

陳克文生平及其與汪精衛的關係

陳克文出生於廣西岑溪一個農耕之家,1917 年畢業於岑溪縣城中學,後受國民黨的革命宣傳,前往廣州報考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3 年畢業。當時廣州是國民革命的大本營,據陳克文回憶,他在廣東高師求學時就多次聆聽孫中山先生的報告,從而萌生了參加革命的理想。1923 年,他在岑溪同鄉甘乃光(1897—1956)的介紹下加入了國民黨,1925 年,甘乃光就任國民黨農民部部長,陳克文應其邀請,擔任農民部主任秘書,從此步入政壇。

甘乃光除了是政治學者外,還是攝影愛好者曾到英國學習和編著《美術攝影大綱》。(wikimedia commons)

北伐開始後,陳克文隨國民黨中央北上,在武漢曾與毛澤東等共同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國民黨農民部秘書的身份代理部長職務。汪精衛分共後,甘乃光就任廣州市長,陳亦應其邀出任廣州市政府秘書長。同年 12 月中共發動廣東暴動失敗,陳與甘同時去職,並於次年去歐洲遊歷,年底返回香港定居,參加汪精衛的改組派,任香港《南華日報》總編輯。1932 年蔣汪合作後,汪精衛掌行政院,陳克文被任命為僑務委員會僑民教育處處長,但不久便辭職,仍返香港任舊職。

陳克文曾到香港的聖保羅男女中學任教,現在該中學仍是香港學生熱門的升學選擇。(HK01)

1935 年 5 月舉家赴京,其後長期擔任行政院參事,1948 年參選立法院委員,是立法院在大陸時期最後一任秘書長。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陳克文並沒有隨之而去,而是回到香港,先做生意失敗,後任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文史教師,直至 1978 年八十歲高齡時才退休,1986 年病逝於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享年 88 歲。

54運動當時不少年輕人上街遊行等。(wikimedia commons)

陳克文是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宣傳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祖籍廣西,在地理、語言及文化諸方面與廣東幾無差異。他參加革命的引路人甘乃光號稱國民黨左派三傑〔另兩位是陳公博(1892—1946)和顧孟餘〕,也是汪精衛的得力幹將,正是在甘的介紹下他認識了汪精衛。自此陳克文就被視為「汪派」,當然他還算不上是汪集團的核心成員。早在廣州、武漢時期,陳克文就一直在中央黨部工作,資歷雖淺,但職責甚重。蔣汪分裂後,陳一直追隨汪,雖然他沒有參加北平擴大會議,但卻是改組派的重要成員,其後更長期擔任汪系輿論工具《南華日報》的總編輯。蔣汪合作後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院長,不忘提攜自己的親信,先是調陳任職僑務委員會,數年後再次提拔他任行政院參事,由此成為國民政府體制內一名高級政務官。

汪精衛和蔣介石一直都是政治上的對手,兩個同時競任孫中山在國民黨的職位。(wikimedia commons)

1935 年 11 月汪精衛被刺,蔣介石出長行政院,汪又再次出國,但此次陳克文並未離任,而是直至 1948 年當選立法院委員後才離開行政院。陳克文很早便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之前的日記卻因戰亂而丟失,目前出版的日記是從 1937 年開始的,那是中國戰前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策劃對華進行全面侵略的前夕。

陳克文很早便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之前的日記卻因戰亂而丟失,目前出版的日記是從 1937 年開始的,那是中國戰前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策劃對華進行全面侵略的前夕。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說,這部日記不論是記事或是評論,都是可信的。【註3】

1927-1937年是二戰前,經濟起飛和比較和平的10年。(網上圖片)

特別是在陳克文擔任行政院參事的這段時間中,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諸如西安事變、抗戰爆發、汪精衛出走、河內被刺以及降日、成立偽政府等重要事件,陳克文作為汪的親信,曾多次就局勢的變化與汪相互交談,當然更多的是聆聽汪的意見。日記真實地記錄了他對汪精衛的觀感,以及他是如何從敬仰、崇拜,到不理解、徬徨,進而為其行為感到痛苦、惋惜,最終還是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與汪徹底決裂的過程,誠為這一時期的歷史和人物及其思想的轉變作出深刻的註解。

抗戰爆發前後的汪精衛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國內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在國外旅居一年之久的汪精衛也匆忙乘船回國。陳克文作為汪的老部下,亦與同事專程從南京乘火車到上海迎接,等到他們 14 日到達公和祥碼頭時,沒想到「接船者各出奇策,以為一定可以見面,結果人人皆失望,連中央大員及淞滬警備司令,亦未獲於船上相見;到碼頭迎接之群眾及團體代表,則更無論矣」。陳克文等人在碼頭沒有接到,於是趕到褚民誼(1884—1946)宅,方「幸獲見面,且為最先相見,亦不虛此行矣」。

楊虎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 ,積極參與「清黨」任務。(wikimedia commons)

他在日記中還生動地記載了當時官場眾生相:「淞滬警備司令楊虎,因迎候不獲,到褚室大發牢騷;孔副院長亦到碼頭後,始到褚宅相見。以今日接船之情形看,充分表現政治活動之形式:各人均就其所認為捷徑者,急行奔赴,惟恐他人之先我一著,且嚴守秘密,惟恐他人之得訊也。」【註4】

汪精衛回南京後多次發表演講,聽眾反應強烈,在陳克文看來,那是「西安事變後,紛擾沉悶之局,因先生之歸來,頓呈活潑氣象矣」。1 月 22 日,陳克文「應汪夫人約,至褚民誼宅(汪先生暫時寓此)晚飯,係汪先生到京後,第一次與平日較為習熟之同志及家屬敍餐,此汪夫人娛汪先生之道也。敍餐人數共三桌,除兩桌為家屬及私人秘書外,餘一桌為中委陳樹人夫婦、褚民誼、谷正綱、王懋功、曾仲鳴、譚熙鴻及余」。【註5】

陳樹人是同盟會的早期成員。(wikimedia commons)

在這之後的日記中也經常記載他多次前往頤和路 34 號汪公館拜訪汪氏夫妻的情形,可見陳與汪關係之密切。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正好蔣、汪等黨國領袖不在南京,政府內部人心惶惶,眾說紛紜。7 月 20 日蔣介石回到南京發表講話,陳克文認為蔣之發言「真是全中華民族所要說的,理直氣壯的說話。這一篇演說詞已經將全民族置於一道戰線之上,以奪敵人之魄矣」。【註6】此時的汪精衛對抗戰卻沒有信心,主張對日妥協。7 月 31 日汪精衛回到南京,陳克文等人前去迎接,汪即對他們說:「此次廿九軍之失敗,可得一證明,證明『日本只能威懗,而不能真正作戰』一語完全謬誤,此語實亡國之論也。」汪精衛說話時還「頻頻搖首」,對前景表示悲觀。【註7】

隨着上海陷落,時局日益緊張,國民政府決定西遷。11 月 18 日上午,陳克文在撤離南京前夕拜見汪精衛,「大家面上,都罩上一重憂慮之色。見面後,先生指示地圖,說明政府遷往重慶,及軍事機關遷往長沙、衡陽之意。問以外交形勢,先生搖頭嘆息,謂友邦雖有好意,但我方大門關得緊緊的,無從說起。又說,現時只望大家一心一意,支持長久,這些切勿向外間宣露。停一會又說,從前城池失守,應以身殉,始合道德的最高觀念;今道德觀念不同,故仍願留此有用之身,為國盡力,言下態度至沉著堅決。見面約一小時,先生說話極少,俯頭踱步,往來不已。先生精神之痛苦大矣」。【註8】

翁文灝是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wikimedia commons)

在政壇上,汪精衛主和的態度是公開的,11 月 28 日汪精衛對翁文灝說,「兩害必取其輕」,毫不掩飾主和的立場。他還說:「《九國公約》會未開會者,德大使調停。只求華北自治、減輕關稅、取消排日、經濟合作四項。」【註9】事實上,汪精衛也是最後一批撤離南京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2 月 19 日,陳克文前往漢口商業銀行附近汪先生寓所,將蔣介石在紀念周演說詞大要相告。

汪說,這不過是「蔣先生鼓勵群眾之言也」。接着他將下午與蔣討論時局的綱要拿給陳看,並說,「余非敢動搖蔣先生之決心,弟有決心而無辦法,徒供犧牲耳。綱要若干則,最重要者認為,敵人軍事勝利後將控制我之經濟與財政,以中國人之錢養中國之兵,以殺中國之民。對今後的危機,可謂指陳痛切。惟積極之辦法若何,亦尚付之缺〔闕〕如」。臨別前汪再三告誡,他與蔣所討論的內容,千萬不要告知外人。【註10】

端木愷入官場前是一名律師,退出官場後亦再執業。(wikimedia commons)

政府遷漢後,陳克文與汪精衛見面的次數並不是很頻密,往往數星期才得空一見。3 月 2 日他和端木愷前往一德街九號晉見汪時已將近一月未見,發覺「先生之容顏又憔悴蒼老了許多。比之前兩年,彷彿老了十年以上,精神也似乎十分疲倦,談話的時候,很見憊怠」。談話歷時 40 分鐘,汪一面聽他們報告,一面嘆息搖頭。最後竟說「茫茫前途,真不知變化到如何田地」!陳克文亦感到奇怪,「先生的態度何以漸漸增加消極和悲觀的成分了?」【註11】

註1: 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年)。
註2:陳方正編輯校注:《陳克文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年);陳方正編輯校注:《陳克文日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年)
註3:見〈余序〉,載《陳克文日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年),頁 v。下文引用日記只注頁數。
註4:《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20—21。
註5:《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24。
註6:《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82。
註7:《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86。
註8:《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129。
註9:李學通等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 188。
註10:《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145。
註11:《陳克文日記》,上冊,頁 184。

《日記中的歷史》(商務出版)

《日記中的歷史——民國名人的公務與私情》

作者|鄭會欣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4月

【本書內容獲「商務印書館(香港)」授權轉載。】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