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落幕 輿論態度謹慎喜憂參半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經曆三天談判,G20習特會後首次中美貿易談判在北京落下帷幕。無論是會談中的細節,雙方官員的發言,或是中美兩國各自發出的文件,都顯示今次談判大致順利的同時,兩國仍就「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存有分歧。而這一問題也將留待接下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ezier)的高級別會晤解決。

1月9日晚間,美國貿易代表處率先發出新聞稿,通報中美磋商事宜。文件中提到「會談重點討論了中國對於從美國大量購買農產品、能源、製成品及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承諾」,體現雙方在削減貿易逆差上已達成共識,進入細節討論階段。而今次談判由原先兩天延長到三天,正是因為細節討論需時所致。

中美貿易戰:中國擬定法案,阻止地方官員對外資公司進行強制技術轉讓,中美兩國專家對此看法不一。圖為兩國元首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會面,並達成90日的貿易停戰協議。(路透社)

未來高級別談判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美方也在聲明中強調中國需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強迫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貿易壁壘、網絡入侵及貿易機密的竊取。」相信中美在這一系列問題上仍存歧見。而《日經新聞》也引述消息人士說,兩國在中國補貼國企的問題上立場仍相距甚遠。

至於中國商務部表態僅有短短兩行,不溫不火提到「雙方積極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就共同关注的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細致的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為解決彼此关切問題奠定了基礎。」可見,即使雙方在結構性改革上存在分歧,但仍有不少談判空間。

《華爾街日報》記者魏玲靈周一(7日)發布一張中美貿易談判會場的照片,顯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場。(Twitter)

《華爾街日報》1月9日引述美方消息人士稱,今次談判反應雙方已朝達成協議方向前進,但更棘手的結構性改革問題仍留待更高級別的會談來解決。按中美談判慣例,下次會晤時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率代表團赴美,同萊特希澤交手,預料雙方屆時將聚焦中國經濟結構問題。

《紐約時報》則將關注點放在美方內部不同意見。其報導指出:參與談判的三個主要政府部門都在尋求不盡相同的議程。萊特希澤領導的貿易辦公室希望中方進行結構改革,商務部則期望兩國關於農產品和能源的巨額訂單可盡快落實,而財政部則期望盡快撤銷對華關稅,為美國經濟成長減少阻力。

這樣的背景下,接下來由萊特希澤同劉鶴進行的高級別、跨部門談判便顯得格外重要。

立場鷹派的萊特希澤取代姆努欽,領導美國對華談判工作。(視覺中國)

整體判斷:審慎樂觀

《紐約時報》早前引述接近特朗普人士說法稱:特朗普想藉由中美協議穩定愈趨混亂的市場。摩根士丹利11月底的報告指出:年尾美股的下跌並非短期徵兆,而是美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的開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告的訂單指數也從62.1下跌至51.1,創下2016年來的新低,而上次如此巨大的跌幅便發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令人憂慮市場巨幅震盪重演。

中國的經濟情況也充滿風險。12月中國PPI同比增幅僅為0.9%,遠低於預期的2.1%,同為2016年來最低值。受國內環保法規及美國高額關稅影響,中國全年汽車銷量下跌7%,創下20年來首次下跌記錄。這樣的背景下,中方同樣迫切希望達成共識。

關稅戰令中國汽車進出口數量暴跌。(路透社)

政治本是妥協的藝術,中美雙方若要在接下來談判中達成協議,勢必均要做出讓步。但在中國的立場上,本國經濟結構大多屬內政問題,而「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更是達致「兩個100年」中科技目標的必由之路,妥協空間恐怕不多。而美方主導談判的仍是著重中國經濟結構的萊特希澤,相信下一輪談判恐怕不會如今次一樣順利。

儘管如此,今次談判至少是中美關係進入「小冰期」後的首個突破。而當交流日益密切的兩國領袖,不約而同將施政重點置於內政時,更難排除中美其中一方一念之間放下執拗,促成協議達成的可能。審慎樂觀或許將是下一輪談判的基本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