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示威未有緩和跡象 多國媒體關注香港前路

撰文:成依華 歐敬洛 梁凱怡
出版:更新:

香港的反《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持續,連日出現示威,機場甚至陷入癱瘓狀態,引來外國媒體再度大篇幅報道。不少媒體都指出示威沒有緩和跡象,關注事件將對香港及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也有多間媒體關注中國將會如何處理。

彭博社:經濟面對比衰退更差的局面

隨着示威已持續超過10周,更多媒體關注事件對香港經濟層面的影響。

財經媒體彭博社8月14日報道,香港經濟本已受到中美貿易戰的損害,但現在更面臨比衰退更差的局面。報道表示,香港目前仍是中國與外來資金之間的重要管道,而現在更大的恐懼,是香港作為中國與世上其他城方之間「管道」的地位。

該社前一天也刊出文章,同樣指香港或迎來政治經濟的雙重危機,指出對不少投資者來說,對中國會如何應對示威的擔憂,加劇了他們的不安情緒,且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最大的擔憂是中國最終將使用武力來恢復秩序。報道引述金融專家指,這次示威是「近幾十年來香港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

日本《每日新聞》8月14日也有文章指,香港的示威以機場作為示威舞台,目的在向國際發出訊息,將不會對政府妥協。但同一時間,連續示威正打擊香港經濟城市及其威信,對日本同樣造成影響。香港作為中國最自由的營商地點,共有664間日本公司以香港作為根據地。示威已影響部分公司的運作,假若情況嚴重惡化,日商或不得不考慮應否放棄香港,另尋他處。

香港示威:8月13日,大批示威者聚滿機場,機場取消多個航班。(美聯社)

示威與衝突變成「新常態」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8月13日刊出的文章指,香港出現快速升級、政府控制不了的局面,甚至形容示威可能已到達「無法回頭」的地步(a point of no return)。作者博修爾丘(Michael Bociurkiw)認為,一個難以實現的解決方法是普選,問題是這已經超出香港政府能夠作主的範圍。

《衛報》8月11日以「示威、衝突和缺乏信任:香港新常態」(Protests, clashes and lack of trust: the new normal for Hong Kong)為題發表文章,指示威與衝突,變成了香港的新常態。

香港示威:特首林鄭月娥指香港進入緊急情況,恐怕會「五勞七傷」。(美聯社)

中國政府將如何處理?

多國媒體都關注中國政府將如何處理這次香港的示威浪潮,其中《華盛頓郵報》8月12日刊出的文章認為,北京政府不會有大的讓步。

該報把香港的示威和俄羅斯的示威相提並論,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政府均不會向示威者作出較大的讓步,惟香港的示威也尤其未有減退的跡象。有學者指,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能夠有效為局勢降溫,但北京官員表明在「顏色革命」結束前將不會回應有關訴求,示威者只會變得更堅定和激進。

韓國《中央日報》8月14日的文章認為,香港示威者在機場集會期間,粗暴對待一名《環球時報》記者及懷疑國內公安,可能會成為中國當局介入的口實。在香港示威日漸激進化之際,中國可以利用這些事件,強調民主社會可造成混亂,並刺激民族主義感情。在中國認為即使香港經濟崩壞,也不會對中國整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情況下,中國或會以強硬方式對待,其中10月1日的國慶或是關鍵。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則刊出評論文章,分析為何北京出手介入香港示威並無好處。評論提到香港對中國有戰略價值,在中美貿易戰下,香港的特別貿易地位對中國尤其重要。出動解放軍鎮壓示威,將帶來難以負擔的政治和經濟代價。

香港示威:對於中國政府會如何處理,有美國媒體認為中國不會作出大的讓步。圖為國新辦記者會。(美聯社)

俄羅斯RT質疑華府在背後

至於俄羅斯的RT電視台,網站刊出文章質疑美國與香港示威的關係,甚至談到2013年的烏克蘭示威。該文章指,華府對香港示威的評論反映示威屬「顏色革命」,讓人聯想起烏克蘭2013年的親歐示威,認為部份香港示威者高舉英國和美國國旗,美國駐港領事與反對派會面,情況與當年在基輔發生的一樣。報道指,「顏色革命」是美國政權更替的常用手段,利用當地人合理的不滿,誘使政府暴力鎮壓,再以「民主人權」的美名摧毀其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