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創意 散落德國

撰文:何桂嬋
出版:更新:
用雨傘編成的天幕,曾於金鐘佔領區為多少人遮風擋雨。( David Leung,Courtesy MIRO )

有人說,一年半前的雨傘運動,是令到社會全面撕裂的引爆點,但無論是你紅、黃、藍、綠,相信有一點大家都無法否定的,就在是運動中,我們看到香港人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公民創意,一個個以人為本的設計藝術裝置和街頭社區實驗,為運動和抗爭者賦權,同時大大開拓人們對城市的想像。

最近,這些抗爭中的創意,更越洋於德國展出。位於德國的知名設計美術館Vitra Museum,正展開為期三個月的Objection!Protest by Design展覽,以圖片或實物再現當時的抗爭創意,帶觀眾思考創意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展品分成三個部分展出,分別是展示佔領區的藝術、設計或數碼裝置的 Design & Community展區,探討公、私領域如何被模糊和重構的Public & Private,以及向香港人對空間的尊重和愛護致敬的Spotless展區 。想不到,一年半後,連儂牆、雨傘天幕、竹棚路障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抗爭創意,竟置身設計美術館再現,以另一姿態延續運動精神。我們找來其中一名策展人,本地設計團結MIRO的設計師Micheal,分享對展覽的看法。

01:01記者
M:Micheal

01:請問舉辦這展覽的動機是什麼?

M:運動中那些非正式的創作(informal design),令運動保持和平的姿態,是運動能持久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這種和平和創意,引起各地傳媒關注。既然運動的目的是人們要為自己發聲,這些創作正正幫助抗爭者去贏得尊重,以及把聲音傳開去,令更多人聽見。

01:是什麼原因令策展團以香港的雨傘運動,而非其他抗爭作為展覽主題?

M:世界上大部分的抗爭或革命都較暴力,在當地造成破壞,在我們眼中,雨傘運動跟其他運動的不同,正在於其和平和創意,因此我們希望加以分析和理解這現象如何及為何出現。

運動中創意十足的logo和海報遍地開花。(Jonathan Mak )

01:你認為創意、設計在抗爭中扮演什麼角色?

M:創意的角色是催化劑,它有助加強抗爭者想表達的訊息,凝聚更多支持,實現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是令運動保持和平。暴力的目的是取得關注,或傳遞訊息,但不會得到真正的支持,因大部分人都反對這類行為,相反透過創意,令我們能夠在不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尋找改變的方法,這對於全世界而言都十分重要。此外,在早前的Bauhaus展覽中(Vitra Museum早前舉辦的展覽),我們亦看到創意與社區和社會的關係,設計往往是關於跟我們一同生活的人(及其他生物),以及我們所生活的地方。

01:你們如何收集和挑選展品?

M:這次展覽的收集過程有別於一般的設計展覽,我們無法聯絡到個別的設計師或收藏家,因這次運動由所有人一同去創造和紀錄,因此整個過程更為有機、自發,一傳十,十傳百。展品當中,有本身從事藝術及設計的人的作品,也有一些隨意地在佔領區出現的,或非正式的、非設計的設計。

政府經常說要聽取民意,簡單一道連儂牆不是最好的方法嗎?( David Leung, Courtesy MIRO )

Objection!Protest by Design

日期:即日至5月29日

地點:Vitra Design Museum

   Charles-Eames-Str. 2

   D-79576 Weil am Rhein

網站:www.design-museum.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