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監管探照燈打亮影子銀行 債務「灰犀牛」已被馴服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灰犀牛」在金融領用被用來形容那些經常被提示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大概率風險事件。近年來,中國不斷攀升的債務規模成為在經濟中橫衝直撞的「灰犀牛」。2017年10月中共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三大攻堅戰」,其中一條就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此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開啟了系統性的「去槓桿」工作,並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就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0年1月3日結束的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宣布,「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會議認為「宏觀槓桿率(非金融部門負債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過快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且影子銀行治理成效明顯」。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中國的宏觀槓桿率分別僅上漲1.52%和0.32%,而此前兩年中國宏觀槓桿率增速都超過4%。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數據也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槓桿率僅從245.2%上漲至251.1%,兩年間漲幅僅為2.4%。因此,「三大攻堅戰」啟動後中國的宏觀槓桿水平確實得到了控制。

中國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務主要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路透社)

處理影子銀行屬重中之重

中國的宏觀槓桿主要體現在居民部門、政府部門、以及非金融企業部門,但是並非所有部門的債務都存在風險。中國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過高,二是失控的「影子銀行」體系。

相對而言,地方政府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並不高。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地方債與GDP的比值為22.5%。地方政府債務的問題在於隱性債務難以監管,且地方政府還款能力較弱。

「三大攻堅戰」之後,地方政府通過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等融資平台的融資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同時,中國增加了專項債的配額,通過更容易監管和調控的渠道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源。中國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的研究發現,2018年、2019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大幅放緩,表明地方政府債務得到有效控制。

與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相比,「影子銀行」體系涉及到社會融資的方方面面,卻又處於政府監管的盲區。因此,對「影子銀行」體系的梳理是中國「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狹義「影子銀行」規模增長速度超過10%。(路透社)

過度槓桿趨勢遭遏制

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規範資管業務標準,將「影子銀行」體系涉及的業務拉回已有的信貸體系中。

2018年9月,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措施進一步細化,出台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在強化風險隔離、控制期限錯配、禁止資金池業務、限制嵌套投資、規範委外業務、控制槓桿和集中度風險等方面提出具體監管要求。

中國銀行發佈的《2019年金融穩定報告》顯示,中國金融市場上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收縮,資金空轉、以錢炒錢等行為得到遏制。截至2019年3月末,投向其他類型資產管理產品的銀行理財產品為10.7萬億元人民幣,較資管新規發佈前(2018年4月末)下降17.1%。

與資管新規配套,中國金融監管部門還發布了《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防範實業風險與金融業風險交叉傳染;發佈了《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防範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風險。

經過一系列努力,中國重點金融領域信用風險已經得到控制,「影子銀行」體系下的資管類型業務正在有序地得到整改。整體來看,中國已經將此前金融信貸體系的無序發展納入監管體系,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隨之得到加強,中國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的勢頭也因此得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