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迷思︱港大教授:不「共存」則抗疫路漫 黃傑龍:強檢行唔通

撰文:林嘉成
出版:更新:

變種病毒Omicron在葵涌邨失控蔓延,全邨累計逾百人中招,連同毗鄰的葵馥苑共18座須強檢,其中兩座須隔離、四座須圍封。病毒傳播速度之快,令病毒「清零」及「共存」爭議再起,繼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質疑「清零」不切實際;身兼不少公職的飲食集團主席黃傑龍,也質疑單日過百宗新增個案,要調查繼而在確診者所到之處實施強檢,技術上已經行不通。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則指,堅持「清零」勢必令撲殺倉鼠的悲劇重演,因為「清零」的政策邏輯就是不惜以任何代價,將病毒排除於社區之外。然而在新階段,必須認識到病毒會長期傳播的現實,「清零」屬於不可能任務,所以世界很多地方正開始在廣泛接種疫苗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

薛達說,若果香港純粹因為要與內地通關,而奉「清零」為金科玉律,即使有日成功通關亦不會持久,因為「清零」無可能持續,任何一方必然很快「斷纜」,形容脆弱到猶如「肥皂泡」。他說香港如果堅持「清零」,「在(形勢)轉好之前要準備好會變得更差……而外面世界2022年將邁入疫情終章,而香港只是拉開序幕。」不過,他強調與病毒「共存」之前必先推高接種率,而且不能只打一針。

+10

對撲殺倉鼠感沮喪 應針對「清零」政策

薛達指,撲殺倉鼠在新一輪疫戰中引來強烈反彈,連帶圍封強檢、進口貨加價,公眾的沮喪情緒應指向「清零」政策。他指在2020至2021年中,全球不少地方都盡量壓低感染數字,在其時是有必要的,因為要爭取時間等待有效的疫苗出爐,其中內地及紐西蘭都很成功。

不過,當高效的疫苗出現,大幅減低了不同病毒的死亡率,同時病毒傳播性增加,全球大批人口出現免疫力,雖不至可以完全杜絕康復者再度感染,但已經可以大規模預防重症及死亡個案,所以南非面對這波Omicron來襲,醫療系統沒有再一次癱瘓。

As long as Hong Kong has to adhere to zero COVID, expect things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2022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For Hong Kong, it is just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薛達 談「清零」代價(原文)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梁鵬威攝)

放棄「清零」須先提高疫苗接種率

薛達指,全球不少地方在這個形勢下陸續放棄「清零」,開始在疫苗接種計劃下與病毒「共存」,當中英國著手廢除確診者須隔離的法例。他說病毒將長期在社區傳播,個人須採取合理防護措施,當有較大規模爆發時,亦應適時限制社交距離。

他分析香港始終堅持「清零」原因有二。首先是長者的疫苗接種率嚴重落後,意味著體弱的一群完全不受保護,一旦大爆發,會毫無疑問拖垮醫療系統。因為即使Omicron致命性明顯較低,但高傳染性難免會引致大量嚴重個案,需要吸氧設施及深切治療部床位。其次因為「清零」是內地提出通關先決條件,政府一再重申此為控疫首要目標。

然而薛達說,通關若果建基於「清零」,必然是「泡影」,因為「清零」是不能持續的。早前香港與新加坡協議「旅遊氣泡」,多次臨門一腳,最終都不成事,正正說明這種基礎有多脆弱。

+11

黃傑龍:單日破百「強檢」行不通

黃傑龍也在社交網站帖文,質疑單日逾百個感染者,政府如何調查他們14天內到過的地方,又如何在記招逐一向公眾交代:「記者會每個個案講2-3分鐘,130個個案都要講5個鐘,仲未計記者發問。」他說即使交代到,亦沒報紙可以全部報道,更沒市民會掌握到,「所以強制檢測已經再冇意義,因為冇可能有人會睇得到,究竟自己是否屬於強制檢測範圍,亦即係話技術上市民冇可能配合。」

當你一日有130個個案, 就算唔講大策略動態清零/感冒化兩個方法邊個先至得,單單技術上似乎已經係行唔通?
黃傑龍

梁栢賢:疫情新階段 「清零」近乎不切實際

身兼疫苗接種計劃專責工作小組成員的梁栢賢,昨天(21日)已率先表示,隨著Omicron大流行出現,疫情已經進入新階段,相信很難實踐「清零」,是近乎不切實際,建議盡快制定嚴謹的「疫苗氣泡」方案,重開處所,鼓勵市民接種,方為上策。

鼓勵市民接種,先為上策。雖然不可以防止疫情擴散,但可以防止大爆發和減低重症人數,避免拖垮醫療系統。在控疫同時,也要照顧經濟和市民生計,這都是全球控疫趨勢!政府應該好好考慮!
梁栢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