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段位制的利與弊 成敗只差一線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大家好,我是編輯W。上次我跟大家就大眾普遍對「段位制」的誤解作出分享,今次則跟大家分享一下段位制對武術發展的一些影響。

段位制表面上是把習者分級管理,但實際牽涉到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統,當中包括:建立統一的認證及評核制度、制訂漸進式教學進程、系統化標準化各門各派的武術技法等。

可是一旦段位制運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一些原先它帶來的好處分分鐘會變成壞處。

(一)建立資歷認證系統 保障發展質素

段級制最直接的功用,在於利用一套「準則」,要求習者滿足一定條件(如年歲、習武年資、考核、武藝貢獻等)才可獲得相應等級。透過建立考核及段位認証系統,把不同技術程度、年資的習者區分開,便於進行系統化管理。一般而言,段級制會要求習者滿足年歲、習武時數、技術要求、武術成就等條件,方可晉級。

以中國武術(Wushu)的段位制為例,考評內容便包括武德與武術禮儀、理論知識、技術技能3個方面。對高段位申報者,還要考評他們在武術理論方面的建樹和對武術發展的貢獻。凡年滿8歲(武術套路)或13歲(散手),在入段資格技術考評達7分以上,並接受武德教育便可取得入段資格。取得入段資格達1年以上,在規定的考評中,演練一段的一套拳術或散手基本技術,成績達7.5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請晉升一段。如此類推。

按照段級分組安排比賽,跟一般「業餘」、「精英」的分組更為仔細,可讓習者跟水平相近的對手切磋,藉著相互競爭來推動習者進步。按照不同段級,設定不同教學內容,讓習者循步漸進。按照不同級別,設定不同賽際或護具要求,保障習者安全。

這種資歷認証,亦可以作為教練、裁判的基本申請要求,以確保申請者對該武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理解。如世界跆拳道(World Taekwondo)的架構下,必須是黑帶四段或以上者方可報讀國際教練、國際搏擊裁判、國際品勢裁判等課程,經過考核後才可獲得專業資格。

一套明確的資歷認證系統,能讓一般人單靠級別,便能大概了解修習者的資歷或大概掌握的技法,這樣能令武術內涵更具體地展示在社會生活中。經過有效的考核制度下,至少可以確保某級數者已經掌握某種技術,或是已經達到一定年資。一方面在推廣教學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為練武者提供修習階梯,有助武術在現代社會普及。

假如沒有一套認證準則的話,對於師資習者沒有任何資歷證明的話,容易出現質素參差不齊的情況。例如,某某人說自己跟隨某大師習武數十年,便到處開館授徒。在沒有認證制度下,大眾對於這個人的資歷根本無從稽考,無法對習武者提供進一步的保障。

(二)考核制度失效 令等級跟能力不符

可是,整個資歷制度的行之有效,很大程度建基於有效的考核制度之上,當中亦會涉及晉升內容及教程編排等方面。

一些「學店」,或外國稱的「麥道場」(McDojo),泛指如快餐店一般的道場,這些道場為了謀取考試費用,短時間內讓未有足夠鍛鍊的學員升級,令原先用於界定習者能力水平的考核變成單單的程序,無論動作完成與否、考核表現如何糟糕,皆能順利「升級」。考核內容中的技術漸進、對學員的階段式鼓勵頓時化為烏有,因為學員根本不需要花力氣去鍛練,更枉論為武術發展出一分力。

網上趣劇"Enter The Dojo",就誇張了這些「麥道場」的「大師」形象:

假如考核制度失效,將會無法保障級數及資歷之間的認證關係,屆時更會動搖教練、裁判制度的認受性,許多能力未達標的人士取得專業資格,變相令原先應該保障習者的制度蕩然無存。

大家可以試想像一下,運動員苦練多年,在比賽場上卻因裁判執法失誤而錯失加入港隊受訓的機會。這對於運動人材培訓、武術發展有著嚴重影響。更進一步的話,甚至可能產生出許多良莠不齊的「學店」,以出售資格謀利。當專業資格淪為商品,不論能力只要有錢便可擁有。

原本應該用作保障習者質素,以便推廣武術發展的制度,反而成為與武術技能嚴重脫勾的商品,反而令武術水平日漸低下。

(三)技術按級整合 為習者提供清淅目標及獎勵

現代人習武的目的跟古時不同,習武不再為了求生保命。今人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娛樂多元化,今人普遍不再願意為了習武而苦練十年。這並不代表傳統教學方式出現問題,而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跟今人生活方式或不合乎而已。

由於段級制產生牽涉到晉升階梯,於是在制定考核內容時,一般會先整理不同門派的技術,抽取當中核心技術,並為其定下標準要求,以便進行評核。同時,在段級技術上一般傾向採取漸進式舖排,讓習者先掌握基礎技術,然後再逐步掌握進階技術。

例如WT跆拳道的色帶品勢(套路)為例,它的動作編排是循序漸進的。太極一章(Taeguek,與中國太極不同)從最基本的走步(Apseogi)前進、中段正拳(Momtong Jireugi)、下中上段擋格(Arae/Momtong/Oelgul Makgi)開始,發展至二章的走步接弓步、上段正拳,到三章的三七步、手刀擋格,到四章的雙手刀擋格、拍手刺擊、側踢、燕子手擊……在套路間存在技術的銜接,讓學員能一步步掌握基本技巧,然後再以此為基礎,漸漸晉升至較高難度的動作上。在考核踢擊上,亦會有一定的漸進階梯,先是直踢、前踢、下壓踢,繼而側踢、橫踢、勾踢,然後才接觸旋轉踢法。例如要做360度跳躍後旋踢,也要先由後旋踢開始,再到跳躍後旋踢:

其實大部分武術系統中,就算不使用「段級制」,都會有「循序漸進」的技術進程。但「段級制」跟「非段級制」相比,多出了明確的分級和考核內容重點,為習者提供明確的目標。除卻參加比賽取得成績外,為非核心(hardcore)習者提供獎勵,每一次的升級或升段都是成長的見證,是對習者付出努力的肯定,從而令習者更有動力去投入武術當中。在習者眼中,晉升系統不單是獎勵,更可以預視自己付出努力的成果,或是練習的方向。

在一些傳統武術教學方式中,師父就是教學的重心,一切教學內容、進度、方式全由師父決定,雖然「因才施教」是很有效的教學方式,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不知進度,也並非每個師父都會「因才施教」。又或是可能在傳統教學中往往非常重視基本功,會要求學生花上長時間進行相同的訓練,然後才進一步教授進階技術。可是這對於現代人而言,假如沒有強大的興趣支持的話,甚少人會願意在沒有清晰回報下長時間堅持,這也是現今教學會遇到的問題。

把原先長時間的練習進程及技術,分拆成不同較短的階段,並配合級數晉升制度作為鼓勵,反而令學生更易得到成就感,進而更加投入武術鍛鍊中,有利於武術推廣及普及。

(四)考核主導成就「學店」 妨礙武術自身發展

段級制的晉升都必須經過考核,考核內容成為級數晉升的關鍵。

但是,為了令考核時不至於過分繁複,一般只能抽取少部分的技術作測試,例如一些基本動作、擊破動作、套路、自由組手、約束組手等,如此有限的內容是否能夠代表習者的修為水平呢?

其中一個段級制衍生的問題是,在武術教學及練習上可能會造成考試主導的情況,即是習武不再是為了變強,不再是為了自省,或是挑戰自我。不少家長把武術當成興趣班,把子女學習武術作為爭取面試時的所需的「證書」而已,令學生在習武時亦產生「應付考試」的心態,認為只要掌握考核技術便可。

反過來說,亦會有一些教練為了滿足家長及市場要求,在課堂中只教授考試相關的內容,務求最有效地令學生升級,取得相應資格,而不再重視全面的武術鍛練。對於真正渴求進步的學員來說,「學店式道場」把技術「分拆出售」,刻意拖長武術鍛鍊的時間,迫使習者付出更多來換取技術,卻只加快教授考試內容以應付考試,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情況下,技術被分拆成細項,而且必然混合其他技術一同練習。假如某學生的目標其實是想學會「後踢」,但由於考試主導教學進度,他無可避地要經過許多跟「後踢」關係不大相關的技術練習,最後才能學到後踢。

考核內容跟比賽方式都會直接左右整個武術的鍛鍊方向,對武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以WT跆拳道為例,它把色帶考核的內容難度設計得較為淺白,只收容了一些基本拳腳技法。以本地WT跆拳道考試為例,在一些道館的「紅黑帶」(成為黑帶前的最後一級色帶,色帶中最高級)考試中,只需操演太極八章、一個手部擊碎動作、二到三個腳部擊碎動作,以及一場自由搏擊。僅靠數個動作考核,與WT跆拳道本身的武術表現還相差很大的距離,實在難以完全反映考核者的武術水平。

始終武術並不只是單單追求「考試技術」的掌握程度,更必須講求心、體、技的全面鍛鍊。

總而言之:段級制跟武術發展息息相關

在現代武術段位制中,考核擔當著關鍵的角色,影響著整個武術的發展趨勢。有效的評核可以為習者提供獎勵及技術晉升階梯,保障武術發展的質素。可是,一旦考核制度失衡,卻又會導致考試主導武術發展,或是等級與能力不符的情況,反而窒礙武術發展。真可謂是「成也考核,敗也考核」。

不過,以上僅僅是從我個人經驗來討論段級制某方面的一些利弊。假如各位有任何意見的話,歡迎投稿武備志分享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