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收購ARM捲入「新冷戰」 NVIDIA AI王國或成泡影?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美國半導體公司英偉達(NVIDIA)建造人工智能(AI)王國的美夢要成真,前提是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商ARM(安謀)的交易真能成事。該宗交易現時仍有待美國、英國、歐盟和中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批准,然而,英偉達已在各方面受到挑戰。

在AI的大趨勢下,NVIDIA希望藉着收購ARM,建立其AI王國。(路透社)

英偉達意欲當AI晶片界的巨頭,自然會引起競爭對手的不滿。而ARM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是它素來作為「半導體行業的瑞士」的中立性質。ARM的商業模式只是推出晶片設計,蘋果(Apple)、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華為等互相競爭激烈的對手都採用它的設計,而ARM不與它們任何一間競爭,正因為此,軟銀(SoftBank)在2016年收購ARM時才能迅速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並為ARM的客戶所接受。

「晶片界瑞士」不再

但是,英偉達是全球領先的圖像處理器(GPU)供應商,更成為AI運算的領先者。J&J Investment投資總監及瑞銀(UBS)前半導體分析師程正樺指出:「如果英偉達控制了這間公司,ARM的中立性將受到其客戶質疑。軟銀是一間與半導體行業沒有任何聯繫的中立方,英偉達與軟銀不同,與很多ARM的授權客戶有一定競爭。很多ARM的客戶都不希望英偉達可以使用其機密的晶片數據。」

當年軟銀收購Arm時,尤其它並非晶片業者,沒有利益衝突問題。(Getty Images)

接近台灣晶片商聯發科的消息人士向《日經亞洲評論》補充:「ARM的特許權使用費是按客戶晶片產品平均售價收取。如果像英偉達這樣的一家晶片製造商接管ARM,代表它可以取得ARM所有客戶的晶片出貨量和價格資訊……這在商業上是極為敏感的資訊。」

有業者擔心英偉達會藉此打擊對手。晶片初創公司Xmos行政總裁Mark Lippett預期,ARM的客戶想要取得ARM的最新設計時,可能會發現變成「二等公民」:「你會見到英偉達將率先使用最新的ARM架構進入市場。」

Arm只出售晶片設計予各大晶片或手機製造商,業界憂慮它被競爭對手Nvidia收購後會有損中立。(Getty Images)

交易公布後,蘋果、高通、博通等ARM大客戶都保持沉默,沒有一家公開表示支持。一些行業分析師和業者預期,交易將會遭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反對。資產管理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任何收購ARM的公司「將對競爭對手有巨大控制力」,「是令人不快的局面」。市場分析機構CCS Insights美洲研究副主席Geoff Blaber預計:「這無疑面臨激烈反對,尤其是來自ARM客戶。英偉達的收購將不利於ARM及其生態。獨立性對於ARM的持續成功尤其重要,一旦受損,其價值將受到侵蝕。」

對於這些指控,英偉達和ARM在宣布交易的聲明中說,將繼續「維持對全球客戶中立性」,不會改變ARM的商業模式。英偉達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黃仁勳解釋,公司花巨款收購ARM,沒有任何經濟誘因趕走客戶:「沒有什麼比擁有更多客戶更快樂。我們想豐富這個生態。」他還聲稱會擴展這種商業模式,將英偉達的技術知識產權經ARM的合作網絡加入授權:「英偉達不設計CPU(中央處理器),我們沒有CPU指令集,英偉達不向半導體公司授予IP(知識產權),所以,我們不是競爭對手。我們有意添加更多IP工具,而且有別於ARM,英偉達並不參與手機市場。」

黃仁勳甚至反過來說,交易「有利競爭」,因為可刺激英偉達在數據中心的晶片業務,標誌着在英特爾的壟斷之下,「行業有史以來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另一選擇。」

Arm共同創辦人Hermann Hauser擔心,Arm作為英國科技巨頭,被美國公司收購會有損國家經濟利益。(Getty Images)

交易也在ARM及其總部所在的英國引起了業界和政界關注。ARM共同創辦人Hermann Hauser除了認同英偉達會「摧毀」ARM的商業模式、造成壟斷之外,還擔心交易不利英國經濟—現有6,700名員工的ARM被美國公司收購後,會大規模裁員。

此外,長年以來,英國都想建立一間自己的、擁有像蘋果般規模的公司,但一直未見成功,因為很多有前途的科技公司都已出售予美國和中國公司。近年著名的例子是開發AlphaGo的倫敦AI實驗室DeepMind,2016年被Google以約6億美元收購。如今,DeepMind被廣泛視為AI研究的世界領先者之一。亞馬遜(Amazon)位於劍橋的前機器學習總監Neil Lawrence向美國財經媒體CNBC指出:「ARM是唯一一間英國大型科技公司,無可爭議地被視為世界領先者。當英國非常關注離開歐盟後如何使自己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若這宗交易未經任何形式的審查就批准,將令人驚訝。」

難以釋除的疑慮

Hauser最擔心的是,這宗交易將令英國失去經濟主權:「如果ARM成為一家美國公司,將要遵守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的規定。如果幾百間英國公司在其產品中包含ARM晶片,若想要出售或出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包括中國這個主要市場,決定權將在白宮而非唐寧街的手中。我認為這很糟糕。」因此,Hauser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BBC Radio 4)上狠批:「我認為這對於劍橋、英國和歐洲絕對是一場災難。」工黨影子商務大臣文立彬(Ed Miliband)也批評:「面對英偉達吞併該公司(ARM)的風險,政府袖手旁觀。」工黨敦促英國政府介入交易。

多間中國科技公司皆十分依賴ARM。若Arm被Nvidia收購,或將受制於美國出口管制,進一步打擊中國科技業者。(路透社)

Hauser的憂慮點出了這宗收購更大的背景:在中美關係緊張下,半導體已成為不斷升級的科技戰戰場。所以不單英國,交易要獲中國批准可能特別困難。畢竟,全球手機品牌及晶片製造商皆十分依賴ARM,中國科技公司也不例外。 在華為遭美國封殺前,它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採用ARM的設計研製其「麒麟」晶片;北京清華大學校企紫光集團旗下晶片製造商紫光展銳也使用ARM的設計;Oppo和小米等智能手機品牌採用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也間接購買了ARM的設計。其他範疇的科技業者也有使用,例如生產物聯網晶片的深圳匯頂科技和北京汽車晶片初創公司地平線。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科技政策計劃主任James Lewis指出:「ARM一直對中國很有用,因為英國(出口)規定比較寬鬆。」ARM也視中國為其未來增長的強大催化劑,公司收入約有25%來自中國。ARM甚至成立了合資企業「安謀中國」(ARM China)來開拓市場。但在去年5月,美國將ARM最大的中國客戶華為列入了貿易黑名單。

一旦英偉達完成交易,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訪問高級研究員Alex Capri預計,即使ARM仍在英國,也將受美國出口管制和CFIUS的限制,將「直接捲入華盛頓與中國的科技戰」。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全球科技主管Paul Triolo也同意:「由美國公司控制ARM,可能代表會有新的出口管制或其他美國監管行動,進一步限制中國公司使用ARM技術。」

當華為被美國帶頭嚴厲封殺,不少中國晶片業者擔心Arm被Nvidia收購後,也將受制於美國出口管制。(Getty Images)

所以,中國監管機關會否批准交易仍是一大問號。在交易宣布後,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承認交易「可以作為美國政府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另一張王牌」,會「阻礙」中國科技公司,「中國科技企業肯定會在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黃仁勳說,他的團隊「肯定會跟中國監管機構花點時間」,但對收購得到批准充滿信心。然而,不少分析師對交易不抱樂觀。上海方旭律師事務所(R&P China Lawyers)董事Art Dicker說:「全業界更趨向於造福一間美國公司,應該不是中國所樂見的。」花旗分析師Atif Malik和Amanda Scarnati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鑑於中美持續緊張局勢,「要獲得全球所有必要的監管部門的批准,將很具挑戰性」;而且,英偉達和ARM預計交易將需要18個月才正式完成審查,「表示他們預期中國會進行費時的詳細審查。」Northland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Gus Richard更認為,這時間表可能太過樂觀。Triolo則估計,中國監管機構審批時可能會「尋找達成交易的一些條件」。

這些推測未必毫無根據。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8年以可能阻礙美國在新興5G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為由,阻止當時總部設於新加坡的博通以1,170億美元收購高通。同年,高通提出以440億美元收購荷蘭晶片製造商NXP,卻因中國不批准而失敗。

雖然NVIDIA和ARM強調交易後將照常對待客戶,但言論未能給予業界信心,也有評論認為,大國博奕下NVIDIA身不由己。(路透社)

交易雙方都試圖解畫,淡化這些疑慮。黃仁勳聲稱英偉達將保留ARM在英國的總部,並在當地投資新設施,以推進AI研究,因此不認為在出口技術上會有任何變化。ARM行政總裁Simon Segars也表示,出口禁制「與公司擁有權無關,而是對產品本身分析」:「我們大部份產品都在英國國內或在美國之外設計,不太會受美國出口(規定)控制。」

但是,這些說法似乎未能予人足夠信心。Hauser反駁,除非具法律可執行性,否則,這些承諾「毫無意義」。大國博弈下,《環球時報》評論認為英偉達可能身不由己:「儘管英偉達可能願意維護ARM的中立性,但是否有能力這樣做確實值得懷疑。畢竟,要決定ARM是否仍然能夠不論客戶總部所在何地,對所有公司公平對待,不單是由英偉達決定……ARM會被政治化成美國的科技武器來攻擊中國科技公司的可能性,必須認真看待。」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也向「澎湃新聞」表示,這種政治局勢下,業界基於不信任的前提看待交易:「現在美國這樣對待華為,ARM被美國企業收購後,大家都會擔心。」

上文節錄自第23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5日)《捲入中美科技戰 AI王國或成泡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藉「一帶一路」 重整香港人才戰略

鄰區極速超車 本地持續落後 香港需要怎樣的智慧城市藍圖2.0?

與改革派青年黃裕舜對話 香港須在改革中「愈辯愈明」

利君雅突遭延長試用期 港台與港台記者的「雙重尷尬」

NVIDIA創半導體史上最大併購案 晶片霸主之位仍待確認

「法國MIT」崛起 挑戰英語大學霸權

閉關鎖國 探尋城市不同可能 疫情下,「宅度假」變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