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戰疫.上|30多天打了一場硬仗 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短短30多天內,陝西省西安市和新冠病毒打了一場硬仗。2021年12月9日,西安突然爆發本土疫情;12月23日,當局開始採取俗稱「封城」的封閉管理以防疫情擴散;12月31日,全市累計新增1451宗確診病例;直到今年1月5日,終於出現「拐點」。很多人都難以想像,當國家已有兩年防疫經驗和武漢封城的前車之鑑,西安作為中國西北第一大城市,疫情防控應急表現竟然如此不盡人意。西安究竟如何走過這30多天?我們又應該從中吸取怎樣的地方治理教訓?

綜合目前各方的消息,西安本輪疫情的源頭估計是2021年12月4日從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飛往西安的入境航班,第一例本土確診病例的報告日期為2021年12月9日。但遺憾的是,事隔20天,即直到12月30日,當局仍未搞清楚疫情傳播鏈是怎麼形成的,可見流調工作存在明顯不足。正如帶有官方背景的《中國新聞周刊》在《拷問西安疫情,千萬人口重鎮應急表現何以如此》一文中引述病毒專家的說法指出,西安「現在(的流調)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到底是從防疫酒店漏到了社區,還是從入境時就漏在了機場,都還不清楚」。

究其原因,與西安在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和常態化防控上的明顯短板密不可分。據悉,西安流調隊伍規模只有300人,根本難以滿足西安這樣一個常住人口達1295萬的特大城市的流調需求。要知道,常住人口2487萬的上海,流調隊伍規模早在2021年初就已有3100人,根據流調隊伍和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西安流調隊伍至少應該要有1000人才行。然而,因為流調隊伍只有300人,嚴重制約西安流調的能力,其結果不僅難以快速排查清楚疫情傳播鏈,而且那些流調工作人員想必是超負荷工作,身心俱疲。

2021年9月,國務院在上海舉行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研討會,號召各地學習上海等地防疫經驗,「努力最早時間、最低層級、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防控成效」。而在此之前,《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刊發文章《軟硬兼施!上海又交出了一份「模範作業」》,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之口來講述上海防疫經驗:「張文宏說,上海做到了『廣、快、早』,即篩查要廣、反應速度要快、通過發熱哨點診室與發熱門診把疫情控制在早期,用最低成本解決最關鍵問題,讓老百姓多享安心、少受煩擾。」

顯而易見,西安因為根本做不到這點,只能採取成本更高、對老百姓正常生活衝擊比較大的全員核酸檢測。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縱使是進行全員核酸檢測,西安當地的組織和協調工作都漏洞百出,令人哭笑不得。

據一些西安網友的說法,西安在進行全員核酸檢測過程中比較混亂,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沒有起碼的安全距離,人挨着人,許多地方都沒有專人維持秩序,排隊等待核酸檢測的人,抽煙的抽煙,聊天的聊天,插隊的插隊,不少人甚至都不戴口罩,進而帶來聚集感染的風險。《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中同樣描述了西安核酸檢測的混亂,「核酸檢測,對很多市民來說,也是費盡周折」,「有當地網友發微博表示,昨日(2021年12月21日)在西安航天星河公園做核酸檢測,寒風中排隊5個小時直到天黑,結果數百人被告知,因核酸系統崩潰無法完成檢測;另有核酸採集點因系統崩潰,通知已經採集的樣本作廢,需要重新採集」。

截至2021年12月29日,西安全市已進行6輪全員核酸檢測。可以想見,在寒風刺骨的冬天,進行如此頻繁的全員核酸檢測,不僅廣大民眾深受其擾,而且那些防疫工作人員和基層幹部更是有苦難言,他們的勞累何處訴說?

《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還寫道:「更令人崩潰的是,西安的健康碼系統一碼通也發生故障。公交、地鐵沒辦法出示綠碼和核酸檢測報告,排隊挨個手動登記身份;有人選擇徒步到單位,發現沒有一碼通也進不了辦公樓,再徒步回家,又進不了小區。」堂堂的千萬人口重鎮,連一個基本的健康碼系統都維持不好,令人費解。

日前,為保障轄區內民眾的生活物資,西安市曲江新區一家超市內的工作人員分裝即將配送的免費生活物資。(新華社)

因為上述疫情防控的種種混亂和漏洞,導致病毒不斷擴散,無奈之下,西安決定於2021年12月23日封城。這是繼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後,中國又一個千萬人口級別的特大城市採取封城措施。正如將近兩年前武漢封城的經驗所說明的,封城實乃防疫過程中不得已為之的最後手段,因為一旦決定封城,必然讓城市停擺,經濟活動停止,對大量民眾的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看病造成嚴重衝擊,尤其對於一些缺乏積蓄的月光族、生活在群租房的農民工、小商小販來說,不啻為晴天霹靂。

回想武漢封城初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時之間,民怨四起,直到後來在國家以舉國之力支援,加上武漢政府比較周全和細緻地動員、組織、協調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才慢慢緩和民眾的不滿,重新建立政府的公信力。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已有武漢封城前車之鑑的情況下,西安的應急預案工作、組織協調工作非但未做得更好,反而是問題叢生,手足無措,引發了相當數量的民眾的不滿,深陷信任危機。西安是2021年12月23日封城,前一晚大量的民眾湧入超市瘋搶物資,造成人員聚集。起初當局規定每家兩天可以單人出去採購一次,一度緩解市民焦慮,但後來竟然不明不白地廢止相關規定,導致許多家庭措手不及,頓時陷入缺糧缺菜的困境。2021年12月29日,山西新聞網的官方微博帳號「西部網」發布了一則「西安市商務局回應買菜難問題」的微博,結果底下三千條西安民眾留言,許多都是抱怨家裏缺糧缺菜,甚至有吐槽「非必要不吃飯」、「喝西北風」。

照理說,在來自中國全國各地的支援下,相信西安的生活物資供應如當地官方所說是充足的,那麼,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家庭面臨缺糧缺菜的困境?據筆者和當地朋友的溝通以及網民們的反饋,問題應該是出在生活必需品供應「最後一公里」上,即平常負責物資配送的快遞員、運送人員大多都不能出門,但政府又沒能及時組織起後備力量,導致空有物資,但難以及時送到老百姓手中。當然,這和西安不同轄區、不同街道辦的管理水平密切有關,水平較好的小區都能及時配送免費生活物資,不少民眾紛紛透過網絡感謝政府安排,反之,尤其是城中村和農民工工地等三無社區,當地民眾則因缺糧缺菜而焦慮不已。

除此之外,封城後的就醫問題同樣比較突出。互聯網上不時傳出有病人無車送醫或沒有醫院接收的情況,甚至有臨產的高危孕婦公開求助,讓人同情和揪心。一名西安朋友告知筆者,其友人父親身患胰腺癌,最近需要住院,但因為私家車被禁止出行,政府又未組織配備公共車輛,只能透過出租車前往醫院,但由於數量有限,耗時很久才能達到醫院。問題是,從防疫的角度來看,出租車未必比私家車更安全。

這樣的情況想必不是個別例子。其實兩年前武漢同樣遇到過類似情況,後來武漢每個社區都有配置一定數量的公共車輛,由社區根據居民的需求來調配。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但難的是西安當地缺乏這樣的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

西安不同轄區、街道辦在封城後的不同表現,凸顯了基層治理水平的整體性短板和比較嚴重的不均衡。因為基層官吏是公權力在基層的具體象徵和代言人,他們的治理水平、責任擔當和服務態度,直接關乎公權力在民眾心裏的形象。同樣道理,由於不同民眾在不同區域、街道辦所接觸的基層官員不同,他們對公權力的印象往往存在差異。西安防疫的整體表現不盡人意,自然影響到西安政府的信用。但與此同時,那些表現比較好的區域、街道辦還是與那些表現比較差的區域、街道辦存在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西安人比較滿意政府,但另外一些人卻多有負面情緒。

古往今來,每逢大災大難,個體往往是最為脆弱的。在突如其來的病毒面前,西安因為疫情防控的嚴重短板,根本沒有做好應急預案,以至於讓疫情不斷擴散,問題越來越嚴重,最後不得已只能全員核酸檢測和封城。但有效控制疫情不能只是簡單的全員核酸檢測和封城,而是需要非常周全、細緻的科學安排,既能在減少人員流動的情況下及早排查清楚疫情傳播鏈條,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又要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不論是城中村和滯留工地的農民工、沒有積蓄的人,還是面臨生活物資短缺的市民、有就醫需求的病人,都應該有妥善的安置。

民以食為天,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周全細緻地解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人民才會信任、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疫情才會更快被控制,整個城市才會更早恢復常態。香港同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