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垃圾回收及能源社區策略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2018年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87萬公噸,這樣巨大的廢物量可以營造一個規模數以百億元的垃圾產業,結合智慧城市、創科、餐飲、市集、漁農等領域,是必須有的發展策略。

香港環保政策本來是在亞洲領先的,最早成立環保署。但是到了今天,香港的環保政策仍然流於形式化,垃圾回收便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其實垃圾回收有非常大的創造財富和產業發展潛力,但每年我們都把這些產業價值推到堆填區浪費了。

如果具體分析香港的垃圾情況,能夠發掘巨大的經濟效益,可惜香港政府並沒有這種意識,也沒有這種政治動員能力。環境局基本上是一隻紙老虎,在能源政策上根本沒有能力駕馭石油公司及兩家電力公司,造成油價加快減慢、電動汽車政策嚴重落後、汽車數量過多增長這些尾大不掉的問題,也沒能在能源與科技方面創新。

香港人口居住集中,只要政府肯行動,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太陽能發電。政府若推動房屋署與大地產商引進更多有效的發電模式,必定可以達成。可惜的是環境局只有一大批科學家卻缺乏實踐能力,掌控了一大堆數據但無法有實權處理。

真正在影響香港環保發展的,尤其是在能源上,是機電署的工程師和屋宇署的工程師。屋宇署和機電署並未真正配合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而是配合官僚程序需要。它們發明了很多外判制度,而不是優化香港的建築物條例,讓它配合環保發展。

香港的機電條例恐怕是全世界先進地方中最落後的。近年英國作了一次檢討,對英國的建築條例和機電條例大翻新,迎合新模式的工廠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在香港,建築物條例、工廠相關的建築物條例和機電條例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水平,又如何推動創新工業化呢?

香港政府很多時候喜歡叫口號,自欺欺人。結果是很多部門如環境局成為無牙老虎,有姿勢無實際。看看最近通過的垃圾收費政策就會發現,香港無法實現垃圾分類政策。垃圾分類變成了垃圾收費是本末倒置。香港真正需要的是垃圾回收法和分類法。

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要成功執行,首先需要由垃圾源頭改革,食環署的垃圾站要更新改建成為垃圾回收站,不只是收集垃圾運到堆填區去堆填,而是在垃圾站裏面進行初步的分類。垃圾站的設計、選址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決定。可以利用天橋底和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在各區設立回收產業園,令回收產業年輕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參加,而不是一個厭惡性行業。此外,在不同的社區和屋苑,應該設立不同的垃圾回收模式。環保署租商舖做垃圾回收(不包括廚餘)中心,這作為一個實驗是有參考價值的,但下一部是如何結食環署的「收垃圾」流程,真正提升回收量。

香港百分之七十的垃圾都是廚餘,如何利用廚餘去建立一個與飲食業和農業相關的生態,非常重要。廚餘處理中心可以在十八區不同的地點興建,並應該和科學園合作,鼓勵創科公司鑽研不同的軟硬件配套,用更有趣更有創意的方式回收廚餘,例如研製回收廚餘的Apps或回收廚餘機,讓市民大眾更方便地收集廚餘回收。這方面我們可以向韓國學習,可以向日本學習,也可以香港自主創新。房屋署也可以找學者專家設計在不同屋邨回收廚餘的方法,吸引初創公司進行實驗和研究。

在廚餘回收層面,環境局有一個優勢,就是漁護署已經在環境局之下。故此,若果把食環署垃圾收集的部分和漁護署結合成為一個部門,處理全港漁農和垃圾問題,必然會有一個更有效和直接的管理和指揮系統。

除了廚餘以外,塑膠、鋼鐵、電子的回收更不應該用目前這種招標的落後方法,應該讓一些初創公司用創新科技處理回收。這便能製造一些實戰的經驗,這些實戰的垃圾回收模式若果成功,便可以推展到大灣區,推廣到全中國。香港政府應該放棄目前落後的招標制度,應該直接尋找合作夥伴。並讓初創公司有更多機會參與一些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必須要有大幅度的改組。除了改組,也需要有領導才能有魄力的政治領袖才能完成,否則又會變成只辦一些活動、做一些演講,便說是自己已經做了。

環保是關乎世界未來發展的問題,如果香港可以利用獨有的高密度居住生態,營造一個全新有效的垃圾回收系統,必然製造更多經濟發展和綠色生活可能性。同時也令年輕人可以參與一個既可培養社會責任感,又具備創新精神、科學知識、創意理念的產業。從社會發展來說,香港也應該推廣舊物再利用,例如回收玩具、書籍、家具並提供給低收入人士,也可以捐贈給其他偏遠地區的貧窮人士。這也是回收垃圾的精神。

十八個月的垃圾收費試行期似乎是一個拖延策略,實際需要立法的是垃圾分類和減低即棄膠類用品的指標。其他地區例如歐盟和內地已經設定一系列的指標, 例如發泡膠餐盒已經列明要禁止。香港政府仍然沒有任何行動和計劃,這是不能接受的。香港政府應該正視垃圾問題的重要性,並應該在政策上有更務實和具體的工作指標和時間表。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