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青想搵工上「大埔谷」求助 網民暖心回應 社工:家長更需幫手

撰文:李納德
出版:更新:

近日有青年在facebook群組「Tai Pok大埔」發文,指自己做了3年隱青,希望重投社會。網民隨即提供大量正面訊息,並向青年建議求職取向,甚至有人想幫他搵工,正能量回應令事件充愛。
香港隱青問題日益嚴重,但如非事主主動求助,一般人或難以伸出援手。香港家庭福利會青少年服務經理吳浩希表示,隱青主動上網尋求援手是非常難得,因為要脫離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主動說出難處,本身已有一定困難。他建議市民如遇到有關情況,給予的建議不要過於「離地」,尤其莫以個人「成功經驗」作藍本;另外,他指隱青的家長其實更加需尋求協助。

有23歲網民在大埔谷發文,說自己當了隱青3年,希望網民推薦工種讓他重投社會。(fb群組「大埔 Tai Po」截圖)

吳浩希指出,巿民如有親友或網友是隱青,施以援手前應釐清自己角色,而隱青求助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純粹想找一份工作;二是想「脫隱」重新學習社交。對於前者,可介紹符合對方條件的工作,但不應提供需要大量社交技巧的工種。而後者,吳浩希指「點聯絡到佢先係重點」。

隱青一般無社交圈子,如果想幫他們,吳認為要「先試下水溫」,由聊天入手,切忌提供過多意見或質疑其生活方式,「因為意見其實好隔空」,亦不要「太離地咁鼓勵」,即忌用自己的成功經驗作例子。

吳浩希憶述,曾經有中二學生因為和同學關係欠佳,母親叫他不要理會同學,結果該學生就一直缺課,隱蔽家中,甚至有個案是從小學已經隱蔽。而最極端的個案,是露宿者年輕時就是隱青。

至於有多少隱青能成功重投社會,吳指沒有確實統計,因社會對隱青沒統一的定義,例如曾有個案的「隱青」表示自己有正常收入,因他一直有「打機賺錢」,只是沒有和父母溝通清楚,父母見他沒出門工作,就認定他是隱青,替他尋求社工協助。另有個案是事主雖然找到工作,但很快又辭職。如果想幫忙這些個案,應替他找朋友着手,指社工可能幫他解決到一時問題,但「無可能永久」。

香港家庭福利會青少年服務經理吳浩希社工指,隱青主動上網求助很難得,建議提供援助時,意見別提太「離地」。(吳浩希提供圖片)

相對於避起來不肯見人的隱青,吳浩希直言其父母更應及早尋求社工或專家支援,因社工和朋友接觸隱青時屬於第三者,可以相對地平心靜氣了解箇中原因。相反,父母和子女「日對夜對」,很容易「扯火」,一時意氣說出極難聽的話,令雙方傷感情兼失去互信。故此,當父母發現子女有成為隱青傾向,宜及早找人商討對策。

事件中的隱青表示最希望找到政府工,吳浩希直言並非無可能,他曾遇過個案,有隱青成功當上郵差,亦有人在民安隊就職。他指目前雖然有不少大學生投考只需要中五學歷的工種,但僱主可能會擔心學歷高的人容易流失,故傾向按職位要求聘請中學畢業人士,最重要是看其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