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博評】走數!絕望!撕裂!從曾俊華競選口號的相反詞說起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曾俊華終於宣佈參選特首,無論是參選宣言的行文或其他競選文宣如攝影和記者會佈置,以及團隊標誌的設計,都見到是專業的競選操作。
最顯眼的,固然是以「信任、希望、團結」為題的競選口號。與任何競選口號一樣,這六個字當然十分動聽。
但是香港人早已被騙多年,口講無謂行動最實際,良好願望能否抵抗結構性矛盾,曾俊華今天的記者會又解釋到多少?

曾俊華以「信任、希望、團結」為競選特首的口號。(鄭子峰攝)

競選口號的設定,從來都離不開三種考量:

1) 強化候選人的特定形象;
2) 回應社會的明確訴求;
3) 把自己和對手區分開。

以今屆美國大選為例,特朗普的「讓美國重新強大」,呼應了白人選民在全球化面前的恐懼,也點出他自己身為「人生贏家」的公眾形象;至於希拉里以「團結才能更強大」為口號,則明顯衝著特朗普分化社會的言行而來。

從這點出發,曾俊華的競選團隊要思考的就是當前香港社會最大的憂慮,特別是把對「梁振英路線」的不滿總結出來,然後在字典中找出相反詞,那就是競選口號了。「梁振英路線」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在於「走數、絕望、撕裂」,於是曾俊華的競選口號就是「信任、希望、團結」,很簡單。問題來了:口號易喊,但曾俊華是否有具體的方法扭轉「梁振英路線」背後的結構原因?

先說「信任」,梁振英說謊成癮,曾俊華當然要先以此為題。但梁振英的問題可不只是平時一兩句的口不擇言,而是當年的競選承諾多番落空,許多當初的支持者感到被出賣。這兒我們除了責備梁振英之外,也要思考背後的體制問題。香港法例明文規定特首不可以是政黨成員,整個《基本法》的設計都以削弱政黨政治而設。然而政黨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要貫徹政策延續,政治領袖要和其所屬的政黨互動,這樣才能為競選承諾跳票提供制衡。梁振英說謊可恥,但更大的問題是香港的政治制度本身就容許甚至鼓勵梁振英或未來的其他特首說謊;曾俊華聲稱他自己值得信任,但他沒有說明如何修補這個制度上的缺失。

推而廣之,今天整個香港政府也面對嚴重的信任危機。任何政府部門所作的決定或建議,無論目的為何都會被公眾視為「相當之有嫌疑」,施政無從推展。就以醫療改革為例,拖拖拉拉不知多少年,到了今天我甚至不想它出台,免得被低民望政府所累。梁振英打破了公務員政治中立的神話,自然是這個信任危機的主因。但神話已破,曾俊華不是一句「休養生息」大家就會重新信任政府。體制上的改變,同樣是迫在眉睫,卻又同樣是曾俊華所絕口不提。

再說「希望」二字。「希望」固然是相對於「絕望」而出,後面是香港人在831決定後對普選以至一國兩制的絕望。這不是個普通的絕望,而是一個從八十年代開始至今,超過三十年橫跨數代人的理想幻滅。憧憬希望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一個口號就足以重建希望,未免低估社會的躁動和不安。參選宣言中有關港獨的一段,如果是曾俊華真心所想的話,則是明顯的錯判民情。港獨呼聲的出現,和是否「明白香港」這種命題的關係不大,而是在於找不到出路而產生的絕望情緒。相對來說,胡國興在這問題面前還來得實在一點,表示要推動就《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立法,嚴格限制內地機構在港的權力,從制度上處理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

最後就是「團結」二字。「團結」很明顯也是相對於梁振英所帶來的社會撕裂而來,而按道理只要香港可以換一個不那麼喜歡「蓄意縱火」的特首,社會已可祥和不少。但在後梁振英的年代,我不敢這樣樂觀。梁振英離開後,以後就會靜悄悄不發一言嗎?在他任內產生了一條龍的「維穩產業鍊」,當中的利益輸送不可估量,是否會因為換一個特首就會消失呢?這些問題,肯定會纏繞下一任的特首。與其為團結而團結,任何半桶水的從政者都會知道社會中有不同利益集團角力是正常不過的情況,問題是如何提供良好的互動環境,而讓黨爭不會變成你死我活的撕殺。這就又回到今天香港政治體制的不足,可惜這正正又是曾俊華無法提出清晰路線圖的地方。

這樣看來,把曾俊華的競選口號放在今天的香港,除了相當動聽之外,似乎未能落實成為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只是曾俊華參選的第一天,我願意給他時間,讓他說明他可以如何講得出做得到。但與此同時,我也會在此呼籲那些早已被梁振英壓得透不過氣的朋友,不要太快把任何主觀願望投射到曾俊華的身上。

如果選委太早說明「只投白票」會引來不夠務實的批評,現在曾俊華什麼都未說清楚便要投進他的懷抱當中,恐怕也是極不成熟的表現。我也不想「梁振英路線」復活,但「梁振英路線」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而是一種制度。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