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有限朋友只應維持150個?與最好朋友結婚 更有利維繫?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社交媒體上,翻起「割席」潮,黑與白之間,容不下灰色地帶;可另一邊也有人大聲吶喊:「核爆都唔割」,以明心志。
朋友這回事,混和在動盪的世局中,才知道原來從前我們這樣「濫」,甚麼都稱之為朋友。

(《Love, Simon》劇照)

要快樂,只要_個朋友

即使不是推心置腹,朋友間的話題大多都是胡混拉扯過去,面對不喜歡的事,大多都抱着說多無謂的心態,一笑置之便算。可近來多事,心胸狹窄不少,有些朋友的言論,總覺說多了也是無謂。

幸好,英國人類學家Robin Dunbar教授其實早在90年代就指出,其實人類大腦「腦力」有限,最多只能發展約150段有意義的關係。當中還分層次,最親密的只有一至兩人-你會時時與這些人聯絡、說些私密的話題、情感上互相依賴;第二層最多可以容納四人,每週都會花時間聯絡;以下的層級包括更隨意一些的朋友,你在他們身上投入的時間更少,你們之間的關係往往也沒那麼深,也更脆弱。

雖然,大腦最多能處理150段關係,但時間有限,過多的社交活動不過浪費時間。要快樂,其實只需要一個最好的朋友、或是3到5個好朋友。因此,要是「割席」或一句「核爆都唔割」能助你洩心頭之憤,那便即管做吧,因為他們應該從來都是你的真正朋友,割與不割,根本無傷大雅。

(《Love, Simon》劇照)

視伴侶為「最好朋友」只前度太差勁?

說到朋友,又時時聽到不少人說,與伴侶的最理想狀態就是-既是伴侶,又是最好朋友。筆者友人聽了,大感困惑,罵:「『好朋友』這等曖昧用字,不是用來『收兵』的嗎?」可見男女看法大不同。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溫哥華學校教授以及《世界開心報告》的編輯John Helliwell就指出,已婚的人普遍來說比較快樂,而那些稱伴侶為「好朋友」的人對生命更滿足與快樂。但他解釋道,其實婚姻大多會令人增加滿足感,而把伴侶視為「好朋友」只是錦上添花,而非婚姻必須。

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學專家Amir Levine則有另一個有趣的看法,他認為「安全感」在一段關係中非常重要。而正正是這份安全感,會令人把伴侶形容為「朋友」。他甚至認為,「朋友」二字其實不精準。首先,情侶間有性愛;第二,就是「友情」不足以形容二人的愛情。因為,他解說當人把伴侶稱之為朋友的時候,想說的不過是「我在一段非常穩定的關係中。」這「好朋友」其實是包括了不變、願意花時間相處與可靠等等。但他反問,「伴侶」二字不是本來就包含了這些特質嗎?為何又要以「朋友」來形容?

他推斷,只因不是每個伴侶都能做到這些,而這樣說,不過表示不會把這些優點當作理所當然。但要更精準的話,他建議應該說成「穩定的伴侶」。筆者覺得他甚有道理,大膽假設,堅稱或堅持追求伴侶是最好朋友的你,會否只因是前度太差勁?

當然,如果你遇到的伴侶既是你的好朋友,也是靈魂伴侶,即使不是萬中無一,也絕對可遇不可求。

*如何跟伴侶變成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 Lifeh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