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生物多樣性計劃》諮詢周四截止 環團促公眾提交意見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斑藍小蜻,在香港棲息於南丫島、羅湖、鹿頸、深屈及元朗。(圖:WWF-HK)

香港的自然生態環境正不斷減少,已威脅到一些高生態價值的地方,不斷受到劇烈破壞,嚴重影響香港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另外,中華白海豚亦因香港西部海域的種種發展,面臨極大威脅;瀕危物種管海馬的棲息地大埔龍尾灘,被政府批准人工泳灘工程;沙螺洞被清除植披,摧毁香港的蜻蜓及螢火蟲重要棲息地。

現時,政府正制定本港第一份《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作為香港未來5年保育生物多樣性和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建議,文件公眾諮詢期4月7日截止。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K)副總監劉惠寧博士認為,諮詢文件推出至今,社會反應較為冷淡。

大白鷺,常見留鳥及冬候鳥,廣泛分布於香港。(圖:Neil Fifer)

環團批評文件內容空泛

自2013年起,香港政府邀請了專家和學者,組成3層架構諮詢委員會,展開長達3年的討論。諮詢委員會最後歸納出33項主要行動草案,以及400多項詳細建議,但最後卻並沒有包括在政府提出的公眾諮詢文件中。文件於本年1月推出後,被環保團體批評內容空泛,未有就多種生物及棲息地,確切提出具體政策和行動目標,「香港自然生態學會」更批評諮詢文件內容空洞,「令人詫異」。

劉博士提醒:「如果最終推出的BSAP缺乏實質目標和行動,我覺得香港是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為野生生物、大眾和我們的下一代保留一個美好、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同時,「香港自然生態學會」亦指出,政府表明在首份BSAP制定後,將不會再有公眾諮詢,有關行動計劃將實施5年。

公眾諮詢限期迫近,多個環保團體都對這份BSAP感到憂心,更各自邀請專家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出一些被認為最具急切性、以及對香港的生態發展重要的環節,目的是讓市民更輕易梳理出要項,並踴躍向政府提交意見。諮詢期於4月7日截止,市民可於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公眾諮詢」網頁提交意見

香港各個環保團體分別就《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諮詢文件,整合出具體行動意見/保育要項的建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長春社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公眾諮詢文件

中國於1993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 公約 》),《 公約》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雖然香港本身不是《公約》的締約方,但中國在2011年把《公約》的適用範圍延伸至香港,因此香港政府更有責任採取全面行動,具體確定未來5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政策。

歐亞水獺,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列為近危的級別。(圖:Sanchez & Lope及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