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輕老人」實踐參與式設計 發揮創意潛能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建築設計和康健護理,聽起來似乎是兩個毫無關聯的範疇,Robert Wong 卻行走於兩者之間。他曾於市區重建局工作,離開後到一間由教會所辦的社福機構工作。在非牟利機構工作六年,他不斷在設計與服務之間掙扎,或是在使用者與服務執行者的關係之間掙扎。「我的上司是一位社工,我告訴他我想為長者的福祉而設計。十年後的香港,長者人數會是現時的兩倍,再過多十年更會上升至三倍。上司問我能否讓年輕老人(Young Old)參與設計過程?
年輕老人的定義是65至74歲的長者,我們相信年輕老人不只是由年齡來界定,也視乎他們的身心狀況。銀髪族也能貢獻他們的經驗、知識和技術。」

王建明是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項目發展總監 ,他與團隊透過參與式設計,為長者設計適合他們的設施。

有一天,政府人員聯絡Robert,希望他能為公園設計一些公眾設施給長者。Robert直言其實這並不困難,只要按著一般設計準則來做就可以了。但他反過來建議邀請長者參與設計過程。最終用上很多理論才能成功游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這正正就是參與式設計的成功例子。

組織設計探索團讓長者加入設計

Robert 解釋參與式設計,第一步是概念設計(Concept Design),然後是具體設計(Detailed Design),再做實地考察(Site Work & Inspection),最後是實踐製作與享受成果(Completion & Celebration)。建築師習慣了自己畫圖,並不擅長與長者交流,所以兩者之間需要有社工的參與。「我們邀請社工團隊協助,組織設計探索之旅,讓參與者欣賞與體驗設計。我們帶領一班長者去實地考察,並開展設計工作。他們獲分發描圖紙,其中有長者問:『我可以要一張A4白紙嗎?描圖紙太專業了,只有設計師才能使用。』我覺得十分有趣,因為設計師用描圖紙,是希望能隨意起稿和撕走草圖,但在使用者的角度卻完全相反。」

在長者、社工及建築師的努力下,長者將自己對公園的構想呈現出來,作品更有著大師設計的風範。(相片提供: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之後便進入最富挑戰性的部分,就是製作設計模型。對設計師來說,製作模型可謂輕而易舉,但要走進熙來攘往的公園中製作模型,就需要花點心機。Robert憶述過程:「我們用上好一段時間,才成功游說康文署批准我們製作第一個模型。我們帶長者來到公園,他們親身看見自己的設計就在眼前,都表現得十分興奮。我們邀請公眾及政府人員一同測試設計,同時預備了物料讓他們即場選擇顏色。他們說原來的色彩感覺太稚氣,希望改成較貼近自然。設計師按著長者期望,製作出線條流暢的椅子,襯有各種色調花紋。長者們亦提過現在公園沒有太多地方讓人聚集,因此新設計的桌子也呈『有機』形態,鼓勵大家在此聚會,將會成為香港首張在公園的有機桌子。而長椅則結合了有椅背和沒椅背的設計,適合任何年紀的用家使用。」

由長者參與設計的公園煥然一新。(上圖是舊有設施,下圖是新的設計。相片提供: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透過設計看見長者需要

為何要設計出沒椅背的長者長椅?Robert解釋這可不是由設計師提出的,而是年輕長者的建議。原來長者認為當自己六十歲時仍可以好好走路和跑跳,不會像八、九十歲的長者般,需要使用輔助工具行動。所以他們決定讓長櫈有一個優美的彎形線條,而且去掉了椅背。「當我在紐約分享此計劃時,紐約政府問我,能否購買這長者友善設施,放置公園內。這計劃體現了長者的智慧。他們的設計更考慮到小孩的需要,加強了跨代交流。我們的成果不單只是硬件設施,還有助建立和諧共融的社區。這乃是溝通交流和集體參與的成果。」

完成了此計劃後,Robert與團隊繼續發展類似的創新計劃,把設計思維應用到長者中心的設計,並再次邀請長者參與,實地參考和提出想法。長者們大概同樣愛美,所以提議把中心變得色彩繽紛,這實在遠超社工團隊最初預期。飯堂亦加設了卡位,讓使用方式更富彈性。活動室現在變得像戲院一樣,並有一個攝影棚。在服務層面,計劃進行後,長者中心的會員數目增加了百分之20。

完成了這兩個項目後,Robert獲邀請設計給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的練習套件,嘗試集合使用者、治療師和設計師的力量,製作了P-Cube,是一個訓練認知能力的遊戲,更是牆身裝飾。他們讓長者來試玩,並根據意見再作修改才正式發佈。為達致跨代共融,他們嘗試將遊戲設計到讓長者與孩童可以共同參與,更即將推出市面。這證明了年輕長者能為設計團隊帶來改變。

長者設計出圖樣,成為P-Cube的訓練圖。

今年的KODW  「設計「智」識周」已經完滿結束,下年將於6月再與大家見面,同時香港設計中心亦會於今年12月舉辦BODW「設計營商周」,如果大家想繼續探討設計與商業市場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不妨到http://www.bodw.com/kt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