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自發保育皇都戲院 活現香港:保留根本,再尋長遠發展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1952年開業的北角皇都戲院,有獨特的內部無柱結構,至今有60多年歷史。然而,古蹟辦在今年4月的會議上,將戲院評為最低等級的三級歷史建築。由於戲院屬私人物業,可能隨時被拆卸。民間團體「活現香港」從年初起,拍片訪問演員、學者、街坊、製作「懶人包」、舉辦北角導賞團等,倡議保留皇都戲院的珍貴歷史和獨特建築結構,期望能夠爭取更高評級。

9月8日的古諮會會議上,古蹟辦突然提交一份不在議程內的報告,指戲院已改建為桌球室,「失去戲院氛圍」。而「活現香港」亦發佈一條由公開大學學生製作的動畫,回應並強調戲院的獨特建築。創辦人陳智遠說,對古蹟辦已徹底失望,未來會傾向爭取古諮會委員的支持。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鍾宏亮副教授推斷皇都受建築大師Le Corbusier和蘇聯建構主義建築的風格影響,極為獨特和富歷史價值。(余俊亮攝)

古蹟辦不重視 民間自發救戲院 

要活現香港,活現皇都戲院,甚至是一個社區,所倚靠的從來是人多於政府,由下而上。年初收到有地產商收購戲院的消息,陳智遠與導演黃浩然、建築師Alex、本地文史發燒友祁凱達開始思考如何保育。

Alex憶述,他的中學師兄,本身導演、教學兩邊走的黃浩然,對他說起皇都戲院的事情,「他說,為皇都多少做些事情吧,直到現在我也印象清晰,因為他一直以來做了很多很多。」除了邀請學生製作動畫片,黃浩然更一手包辦所有訪問片段,包括曾江親身說法,獲不少迴響。

然而另一方面,法定機構古蹟辦卻對戲院的價值看低一線,甚至偷步向古諮會提交報告,「擺明就係陰濕行徑,所以幾日後我們發佈的動畫,很能夠直接回應所謂的官方說法。」陳智遠說。

集思廣益   請曾江講戲院歷史

年初收到有地產商收購戲院的消息,陳智遠與導演黃浩然、建築師Alex、祁凱達開始思考如何保育。(余俊亮攝)

從保育天星皇后碼頭開始,香港人漸漸關注保育議題,但同時對保育人士產生既定印象,認為他們必然是硬梆梆的社運人,覺得保育人士與一般人有距離。陳智遠坦言,在今次的保育中,充滿不少驚喜,「高手本來就在民間,不在政府,而且人人也可以投身。」

街坊可以提供回憶,學者可以提供論述;陳智遠所說的驚喜,是任職中大合唱團指揮的朱振威先生,音樂是他的專業,怎樣扣連到皇都戲院呢?「他知道戲院以前邀請過不少聞名遐邇的古典歌唱家訪港演出,所以他翻查舊報紙,逐個人物找出來。當時我們寫評估也只能輕輕提起,然而正因為他豐富的音樂知識,填補了戲院當年輝煌的歷史。」

由此而起,陳智遠便覺得保育一個地方,首先得廣泛傳播,正如他們請來曾江講戲院歷史,很受歡迎,「起碼讓人有一個接觸皇都的機會,即是要做到『入屋』。然後你可能會聚集到各方面的專家,齊心出力保育。」

保育不為純粹留守   

國際專業保育團體Docomomo International形容皇都的建築結構全球獨一無二, 尤其是屋頂桁架結構,反映「這幢建築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中具代表性的重要例子」。(余俊亮攝)

談到這裏,記者不禁問,活現香港是一個保育團體嗎?陳智遠笑說:「我們是搞文化旅遊的。而我們也不是單純保留舊的東西,而是保留根本,再尋求長遠的發展,總好過一味拆卸。」

他說,一直以來的行動,都源於自主自發地去營造戲院與社區的關係,扣連其過去、現在、未來,「像剛發佈的動畫片,有片睇,大眾自然會對戲院的發展有了遐想。」

其實戲院本身就是一個市區的大型藝術品,翻新成旅遊景點,或會讓旅客在摩天大樓的審美疲勞中,注入一點活力,「皇都的結構,走遍全球都不會找到另一個;而它本身是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的生活品味息息相關,如果香港真的是國際都會,我想不到拆掉戲院的理由。」

過去的保育行動或多或少,讓外界抱着悲情的目光去注視,且看保育皇都會否更新香港保育運動的想像。

戲院下層被改建為舊式街坊商場。(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