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關懷愛滋」表揚支援HIV感染者的醫護英雄 即日起接受提名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多年來,大眾對愛滋病仍然存有不少偏見,如無藥可醫,甚至有人認為感染者必定是同性戀、性濫交,同枱吃飯也可以被感染等等,為愛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冠上不少污名,更忌諱與他們接觸,這不但增添感染者的壓力,更令他們被社會邊緣化。縱然面前有不少歧視和生活挑戰,但仍有一群專業前線醫護人員默默為感染者提供妥善的藥物治療方案,協助他們一步步重拾健康、回復正常生活,更成為他們治療期間的心靈支柱。為肯定這群無名英雄的努力,國際愛滋病學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聯同生物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首次在本港舉辦「Me and My Healthcare Provider」計劃,鼓勵本地HIV感染者分享與其醫護人員之間的故事並表達謝意,同時透過分享最佳的照顧及治療方法,進一步消除社會對HIV感染者的偏見。致力推動HIV防治工作的香港非政府慈善組織「關懷愛滋」(AIDS Concern)更獲選為本地的合作夥伴,共同消除大眾對愛滋病的歧視。官方網站由即日起接受提名,並於2022年2月14日截止,結果將於3月1日公布。
攝影:龔嘉盛

感染者承受社會批判及污名 孤單抗病壓力大增或惹情緒病

隨醫學發展,現時已有藥物控制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載量水平,持續服用或可下降至不能偵測的水平。而在多項國際醫學研究下,亦證實檢測不到病毒即等同不具傳染力(U=U,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感染者可回復健康,預期壽命亦與常人無異。

不過,即使治療方案有進步,但公眾認知仍未有顯著提升,仍有不少人認為感染HIV病毒是絕症,或將病因歸究於感染者「濫交」等污名化行為。「關懷愛滋」行政總裁齊治之(Andrew Chidgey)指出,確診對感染者而言已是一大打擊,不但要憂慮自身健康狀況,還要承受歧視和負面標籤等壓力,以致許多感染者初確診時均不敢告知親友,而是選擇獨自面對。「感染者對病症、治療方法認知不多,認為染病就會死亡,形成恐慌。同時因太擔心家人和朋友的反應,害怕被他們批判,甚至誤以為他們因性濫交,或有吸毒習慣而染病,故許多感染者都選擇隱暪病情,醫生和輔導員往往是唯一知情者。由於感染者無法跨越心理關口,產生『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一個面對病症和治療過程』的錯覺,不與任何人討論或分享,釀成自我孤立的局面。」

獨自一人孤身抗病,更加劇了心理負擔,齊治之指不少感染者均出現焦慮、抑鬱,患情緒病的風險亦隨之增加,「不能對摯親坦白病況,亦要不斷想辦法保密,這些都是壓力來源,部分人更因而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尊重。」

「關懷愛滋」行政總裁齊治之解釋,只要了解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因素、恆常檢測,及早透過藥物控制病毒,就可減輕免疫系統受嚴重破壞的機會。

溝通及照顧期間須多加留意 醫護「特別對待」或造成歧視

除了恆常的專科覆診,感染者若碰上其他健康狀況,亦會到一般醫院或診所求醫。故具備正確的愛滋病病毒知識,掌握如何照顧和與感染者溝通,對普通科醫護人員可謂非常重要。齊治之認為最重要是醫護人員需要尊重並保密感染者的病況資料,以及鼓勵他們主動表達需求。「感染者未必敢於開口求助,故醫護人員需具備一定的敏感度。」他又指,有時候部分前線醫護人員因不熟知照顧HIV感染者的方法和流程,而無意地作出了一些帶有標籤性或歧視的行為,令他們感到不舒服。「如安排他們到預約輪候隊伍的最後,或在他們的病床上放上『HIV感染者』的名牌,認為他們需要『特別對待』,變相在公眾場合揭露了他們是HIV感染者。」

齊治之亦認為醫護人員在與HIV感染者傾談期間亦可留意字眼,如問問題時可用「伴侶」取代「男/女朋友」,以免令他們需談及性向而感尷尬。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可向較高風險感染人士提供有關藥物支援的建議,並盡量以不帶批判、願意聆聽的方式交流,有助感染者更願意主動表達其需求和顧慮,以及更樂於使用醫療服務。

為加強公眾教育,以及讓醫護人員交流照顧技巧和須知,「關懷愛滋」曾舉辦「Dr. Rainbow」及「安舍‧安心」等活動。前者共有60名醫生參與,當中有提供訓練資源,並舉辦研討會讓醫護人員交流臨床經驗和常見問題,旨在提升醫護人員對HIV感染者健康需求的了解,以完善照顧及治療方案。而「安舍‧安心」則主要針對一般照顧者或療養院職員,以提供傳播途徑、治療方法等正確資訊,消除誤解、杜絕歧視。齊治之期望透過不同活動,讓大眾明白HIV有藥可醫,並不再標籤性小眾,消除感染者等同吸毒人士或性濫交等污名,「HIV感染者也是社區的一分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與我們共同生活,也協助貢獻社會。故我們更要支援他們,令他們不覺被孤立;每天來做檢測的人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層,因此無須標籤特定族群。」

「關懷愛滋」曾舉辦不同活動加強公眾教育。

首次在港舉辦「Me and My Healthcare Provider」計劃 冀感染者踴躍提名表揚醫護付出

由國際愛滋病學會主辦的「Me and My Healthcare Provider」自2016年開始推行,以收集提名的方式,在世界各地選出妥善照顧HIV感染者的前線醫護人員,以表揚其付出。今年活動與Gilead Sciences合作,活動地區擴展至亞洲,包括香港、韓國和台灣,香港的活動推廣及宣傳工作則由非政府慈善組織「關懷愛滋」全力策動。「關懷愛滋」行政總裁齊治之表示,期望藉著活動表揚幫助無數HIV感染者的無名英雄,不論是醫生、護士或療養院的接待員,都十分重要,「這群人讓感染者享有藥物支援,免於病情變差,甚至死亡的威脅。他們拯救了無數生命,也保障社區健康,更在旁協助感染者度過難關,回復積極、有創造力的生活。」他又指,明白香港醫護人員的助人初心,許多時付出並非為獲得肯定,但是次活動能讓更多醫護人員以及社會大眾了解HIV感染者的需要,長遠有助消除偏見,故此他鼓勵感染者和醫護人員踴躍參與活動。

官方網站由即日起接受提名,每人可提名至少一位前線醫護人員,提名期將於2022年2月14日截止。提名人可在網上分享與被提名的醫護人員之間的故事,或任何個人感受,並可選擇匿名遞交。所有提名均會交由遴選委員會審批,最終會選出一位香港代表,並於3月1日公布結果。獲選的香港代表將在7月下旬參與國際愛滋病會議,並與全球所有獲選者交流。代表之後亦會參與公眾教育工作,向更多人分享照顧感染者的技巧和方法,或與他們相處的點滴等等,協助消除誤解與歧視,促進社會共融。

官方網站:https://aidsconcern.org.hk/zh/meandmyhcp2021/

*本文章內容並非臨床醫學意見,讀者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或尋求醫學意見。

(資料及相片由「關懷愛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