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螺墮海】「淘海產」危機四伏 曾21日內5人因摸蜆遇難死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男子遺體兩日後被發現送到水警基地。(黃煒堯攝)

昨晚(9日)7時許,有人在西貢浪茄發現一具男性浮屍,警方初步確認為上周五(7日)在萬宜水庫東壩附近海邊捉螺時,被巨浪捲走的59歲姓黃男子。本港近年興起海邊「淘海產」,惟屢次發生因淘海產而墮海受傷甚至喪命的個案,消防處指,2015年至今年5月,共處理超過二百宗墮海拯救事故。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呼籲,市民前往海邊或泥灘時,應留意潮汐漲退時間表,避免樂極生悲。

泥涌走到輋下的石灘是摸蜆熱點之一。(資料圖片)

上周五一名59歲姓黃的男子與友人在萬宜水庫東壩行山,其間一時興起在對開海面捉螺,懷疑遭巨浪吞噬失蹤,至兩日後才屍浮浪茄。近年市民發掘到不少淘海產熱點,包括馬鞍山、大埔、東涌及西貢,進行摸蜆、捉螺等活動,惟因海邊有潮汐漲退,如市民無合適裝備及經驗不足,容易發生墮海意外。消防處回覆指,在2015年至今年5月31日,共處理209宗墮海拯救事故。

水口摸蜆後 婦染惡菌需截肢

香港的岩岸、沙質及珊瑚礁等環境造就各式各樣的海產,吸引市民打撈挖掘,大嶼山東涌灣、西貢浪茄、馬鞍山落禾沙對出的海星灣灘、白石、泥涌、石澳、貝澳、大澳及水口村、流浮山下白泥等均是摸蜆、採螺、掘蠔或捉蟶子的熱點。盛夏是淘海產的最佳季節,惟因海邊風高浪急,加上海產容易鎅傷腳部,市民淘海產時危機四伏。2012年,一名67歲女子在水口海灘摸蜆後,疑感染海水中的創傷孤菌,引致俗稱食肉菌感染的壞死性筋膜炎,須截肢保命。

踏入盛夏,到海邊摸蜆捉螺成為不少人喜愛的親子活動。 (資料圖片)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提醒,市民不應以工具破壞海洋生物的巢穴。 (資料圖片)

除了感染惡菌外,過往亦發生多宗因摸蜆或捉螺而喪命的個案。今年4月28日,兩名女工在石澳道近高爾夫球場海邊採螺,55歲姓林女工被大浪捲走,61歲、不諳水性的姓柯女工立即下海救人,結果林自行游回岸邊,柯卻遇溺昏迷,最終不治。2013年8月,50歲姓陳男子與兩名友人在一號風球下,相約在大埔汀角路布心排對開海面夜潛兼捉蟹,陳與友人突被巨浪沖散,陳的腳疑被淤泥吸住動彈不得而遇溺,翌日陳的遺體終被發現。2012年更發生21日內5人因摸蜆遇難身亡的數字,該年1月,一名50歲姓文男子在東涌灣沙嘴頭王宮對開泥灘摸蜆,失足跌倒撼礁石身亡;同年6月,一名56歲姓郭男子在屯門龍鼓灘石堤邊約1米深的水中摸蜆時,被巨浪衝撞跣腳,頭撼礁石昏迷,62歲姓葉的同行男子將他救上石堤後心臟病發,雙雙不治;兩日後,一名36歲姓文男子與兩名友人到石壁大浪灣村灘岸捉魚摸蜆,途中溺斃;6日後,58歲姓曹婦人單獨前往東涌侯王宮西北面䃟頭村摸蜆,疑遇溺失救死亡。

需留意潮汐漲退時間表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表示,市民應留意潮水漲退的時間,經評估後才到泥灘,「潮汐漲退時間每日都唔同,可以上天文台網頁留意」,他提醒市民應在漲潮前離開,若一些海灘慣常大浪亦應避免前往,以免樂極生悲。劉祉鋒強調,從保育生態的角度出發,市民不應帶同工具到海邊「淘海產」,指此舉屬破壞海洋生物的巢穴,令牠們喪失家園,「我哋可以去海邊觀賞海洋生物,但唔好捉佢哋上嚟玩甚至帶走」,他又提醒市民需把垃圾帶走,「所有不屬於大自然的物件都必須拎走,包括膠袋、鋁罐、膠樽及發泡膠等,因塑膠不能分解,若海洋生物吞食塑膠粒後,輾轉被人類吃下,人類最終亦會吞食這些塑膠毒素,承受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