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誤殺案】5年後CIK療程仍處臨床研究 末期肝癌患者試療程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2012年10月發生「DR醫學美容毒針事件」,死傷者生前在DR接受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療程。其後,46歲死者陳宛琳因抗藥惡菌膿腫分支桿菌走遍全身,多個器官衰竭而死。
CIK是甚麼?事件5年過去,這類療程其實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內地今年有不少相關研究。另有外國研究指,CIK與化療共同使用時可有效治療肝癌,但目前仍沒有任何臨床研究證實可用於美容或保健用途。

2012年10月發生「DR醫學美容毒針事件」,死傷者生前在DR接受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療程。(有線新聞截圖)

翻查文獻,國際間醫學界研究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療程(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已有近20年歷史,主要研究用於癌症治療的可能性。CIK是免疫系統的一種T細胞,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解釋,CIK治療屬於其中一種癌症免疫治療,由於癌細胞會分泌出逃避免疫系統攻擊的物質,製造類似「掩眼法」聰明逃過身體免疫系統。

不同的CIK治療分別利用口服、注射藥物刺激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生長,甚或提取病人血液中的殺手細胞,再將高濃度的殺手細胞注回人體,目的是令病人本身的免疫細胞,重啟攻擊癌細胞的機制,即自行清除癌細胞。

孔繁毅從未聽聞國際間有研究將CIK用於美容或保健,有關說法沒有很好的臨床研究支持,不應該用於這些用途。(吳鍾坤攝)

有外國研究指,同時使用化療和CIK治療能有效治療第4期擴散性肝癌,部分病人身上更出現顯著效果,副作用亦很小。目前所有仍處於第二、第三期的臨床研究階段,未見有地區將CIK納為癌症正規治療。據孔繁毅了解,香港目前亦沒有CIK的臨床研究,相信與療程的感染風險高有關。

有研究指CIK有助控制肝癌和大腸癌

翻查學術文獻,有2014年的西班牙研究,在200名患肝癌的華人並曾切除肝臟的患者身上使用CIK治療,他們肝癌復發時間中位數為13.6個月,較對照組的中位數7.8個月長。今年8月有北京醫院發表最新報告指,接受CIK治療的大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達3.5年,較對照組的2.8年高25%。

「DR美容事件」中的CIK療法是從客人身上抽出血液,利用實驗室的離心機從血液中提取白血球,將白血球置於營養液中刺激數量倍增,再注射入病人體內。(視覺中國圖片)

無臨床研究證CIK能用於美容或保健

白血球在人體免疫系統中有消滅病毒及病菌的功能,「DR美容事件」中的CIK療法是從客人身上抽出血液,利用實驗室的離心機從血液中提取白血球,將白血球置於營養液中刺激數量倍增,再注射入病人體內,DR稱療程可從而增強免疫力。孔繁毅從未聽聞國際間有研究將CIK用於美容或保健,有關說法沒有很好的臨床研究支持,不應該用於這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