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抗抑鬱】悶悶不樂?中大研究證實冥想八星期 減抑鬱症狀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佛系心靈治療:不吃藥、不接受精神科治療,緣份到了抑鬱自然會好?「佛系」亦非甚麼都不理,但的確有助抗抑鬱!
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有輕度抑鬱症狀病人的最新研究發現,以佛教的「冥想」為原型、去宗教化的「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使這批病人的抑鬱症狀明顯減低,他們演化成重性抑鬱症的發生率較其他病人少一半。有參與研究病人稱,靜觀能助放鬆自己、減少情緒不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證實「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能預防有輕度抑鬱症狀病人演變成重性抑鬱症。(朱韻斐攝)
靜觀練習組別接受「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時情況。(中大醫學院提供)

以佛教的「冥想」為原型、去宗教化的「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包含兩部分,靜觀是以類似冥想的練習,協助練習者關注和接受當下的情緒、思想和身體感覺,助脫離不斷反芻負面情緒的循環。行為激活則透過幫助練習者識別令自己快樂的活動、鼓勵他們參與這些活動等方式,助練習者增加正能量,傳達積極思想和美好的生活經驗。

研究涉逾200名輕度抑鬱症狀病人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研究這種療法,是否能預防有輕度抑鬱症狀病人演變成重性抑鬱症,於2014至2015年間,邀得231名在全港16間普通科門診覆診的輕度抑鬱成人患者參加研究,其中115名參與連續8星期,每星期兩小時的接受「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課程,另外116名只在普通科門診接受醫生觀察。

抑鬱症狀評分減少 顯示情況轉好

對照組成員有達26.8%在1年後演變成重性抑鬱症,靜觀練習組別則只有10.8%,發病率低逾一半。靜觀練習組別的「BDI-II分數」(一種量度抑鬱症狀指標,愈高分代表症狀愈多),由平均19.18分減至一年後14.04分,顯示他們的抑鬱症狀持續減少,對照組一年前後的平均分則維持在約17分。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雜誌《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發表。

馮女士說,當時感到「返工時咁叻,咩都處理到,退休後覺得自己好冇用」,漸漸生出輕度抑鬱症狀。(朱韻斐攝)

學員:靜觀能放鬆自己、減少情緒不穩

其中一位靜觀練習組別參與者、現年65歲的馮女士於2008年退休後,感到生活空虛並對自己產生質疑,她說「返工時咁叻,咩都處理到,退休後覺得自己好冇用」,漸漸生出輕度抑鬱症狀至2013年起愈發嚴重。

馮女士憶述,當時每天疲累無動力,本來很喜歡插花也失去興趣,失去食慾和難以入睡,體重暴瘦10磅,有時更會失控嚎哭,至數月後求醫並參加靜觀練習,馮女士說靜觀能幫助她放鬆自己、減少緊張、情緒不穩情況,從而令她高血壓問題也得以改善,形容現在「行起路上來腳步都輕好多」,現時每晚臨睡前更會先靜觀。

靜觀練習組別接受「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時情況。(中大醫學院提供)
黃仰山指,團隊正進行下一步研究,包括在基層醫療加入靜觀療法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及靜觀療法能否能同時幫助重性抑鬱症紓緩症狀。(朱韻斐攝)

中大正研究在基層醫療加入靜觀療法的成本效益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仰山指,輕度抑鬱在社區非常常見,患病率介乎15%至25%,平均四分之一人會演化成重性抑鬱症,黃仰山認為研究顯示「行為激活及靜觀結合療法」有助預防輕度抑鬱症狀病人惡化至重症,團隊正進行下一步研究,包括在基層醫療加入靜觀療法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及靜觀療法能否能同時幫助重性抑鬱症紓緩症狀。